為什麼要學歷史不用學化學?


「為什麼要學歷史不用學化學?」我想這一定是很多理科學生心中的問題,也可能因此他們感覺他們受到了不平的待遇。這個學年度我讀的大學剛剛修改修課規定,把歷史從共同必修領域刪除了,也就是說未來歷史變成通識不再是大家都需要學習的事情。我不知道大家對於這種事情的觀感如何,但是我個人是覺得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太好,或許是因為我讀的是社會學科,所以會有這樣想法,可是其實我是真的覺得人文社會學科時再是很重要的一環。

這應該是長期以來自然科學跟社會學科討論的問題,為什麼大家共同必修都是社會學科,不是那些自然學科,不然就是處在分野中間的那些學問,例如心理學等等,大家都強調應該要去了解,像是大家都會說要去了解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等,可是只要一談論到化學、物理、醫學等大家就開始想說那是專業的事情,這種事情要交給專業的去做。無形之間似乎大家心中已經界定了對自然學科有一個很大的門檻存在,而對社會學科的障礙跨越較小。

我認為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於,在我們談論社會學科的時候很容易可以「概念化」,這一點是沒有辦法在自然學科上面運用的。

什麼叫做「概念化」?就是能夠將比較專業的知識透過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去解釋,當別人在了解這門學問的時候只要能夠透過直覺想像,就可以解釋大部分的內容,也就是在討論結果的時候我們不用講太多過程,或者背誦繁複的模型、公式,容易可以理解。

也因為概念化的重點因素,人文學科主要關心的方向在人跟社會,當然也比較容易透過概念化的方式闡述比較複雜的過程,大部分我們學習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等,很多時候我們會先講解透過直接發想到的結果,然後再用真實的理論或者模型來詳細的解說「為什麼」,反而給人一種比較容易貼近的感覺。大家一定身處在社會和人際相處之中,所以對於這些學問的了解跟深刻體認必然較為有感覺,這時候當然認識「為什麼」事件重要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簡單的了解為什麼。

自然科學雖然也是跟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其中牽涉了太多「技術性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太多的化學符號、物理作用的運算在其中,這些學問牽涉的技術層面不是生活中必然能夠了解的,並非每個人都可以了解微積分,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了解化學式,當然這時候要參與這個學問自然就形成了一個門檻,不像是社會學科你只要會語言的表達就可以進入了解,也因為這樣無形的門檻造成了自然學科較難以變成一種大家都會了解的學問。

當這些自然科學門的學問拋除了較為技術性的問題,其實也是能夠概念化的,但是反而會失去一種表達的方式,因為有些問題或者化學現象不是排出了那些元素週期表上面的元素,或者化學反應式之後能夠表達的,通旗量只能夠表達結果,但這些結果是我們已經面對到的,那要怎麼深入說明,在這個部分我覺得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在排除特定學問的情況下討論,但又不能夠強求大家都回到根本去學起的時候,自然門檻將會更加的深化,造成一個簡單卻難以排除的循環。

不過也不能夠一竿子打翻一船學問,在我上過一些通識領域裡面,其實很多時候也可以盡量的講比較簡單卻發生在週遭的自然科學,我聽起來也還蠻有趣的,不過真的當老師要講入比較深的領域,對我來說就要開始背了,看著陌生的化學式或者結構,無疑就是一種壓力,令人不自覺的想放棄,可能是因為我比較沒有挑戰的恆心跟意力的說!

我一直抱持的立場就是每個學門的基礎其實都應該是大家要了解的部份,不過我想目前主要的差異還是在「概念化」程度的問題,這點在社會科學門發展的比較好,自然學科的部分我想因為真的有點技術性,但是我覺得還是有很多概念性的陳述可以跟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不要帶著排斥的態度去認識不同學問。有時候大學通識課真的是個好東西呢!

圖片來源:http://www.egge.net/~savory/blog_mar_06.htm、http://www.jupiterimages.com/itemDetail.aspx?itemID=23239572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料理鼠王 Ratatouille (V)

Google+ 留言框整合入 Blogger,看 Google 社群網戰新策略

數學不好?其實這大多都是國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