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2008

現代保守不會殺人

Image
「 現代的保守殺了我 」,不知道大家對這一則新聞還有沒有印象,我看到這則新聞沒有覺得任何的婉惜,我只是覺得這樣的抗議方式,是我所不能認同,而且也是一個後患無窮的方式。我簡單用分點陳述: 1. 如果我們今天是要對社會的不公作出任何的抗議,我想自殺是最笨的方式。因為當你死了之後,那些跟你無關緊要的人其實一點都不會記得你,就算會記得你也不會記得太久,除非你是真的做了什麼事情值得讓這個社會懷念,這些人叫做「例外」,我們不能夠奢求自己是個例外,所以我們不應該選擇自殺去抗議什麼事情。 2. 如果我們今天是要對自己的壓力做出任何的抵抗,我想自殺是最笨的方式。當死了之後沒有錯,我們在也不會感受到任何的壓力,可是重點是這個動作全然不能稱之為抵抗,充其量只能稱之為逃避,是一種相當消極的態度,試回想當我們面對壓力之時,我們最需要的是壓力的解除,不是壓力的消失,要壓力消失很簡單,只要逃離就好,可是壓力的解除有一個前提是我們的環境主要條件是要存在的,我們要解除考試的壓力,不代表我們要逃避考試,我們要解除社會期待給我們的壓力,不代表我們要永遠離開這個社會。 3. 如果我們今天是要對社會價值觀改變做醒世警語,我想自殺是最笨的方式。沒有人會在意你怎麼死去的,現代的社會價值觀不是我們的死亡可以改變,價值觀一直以來都是長期建構而成,他不會因為社會一個人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有所變動,因為價值觀的培養是需要長期的建構,價值觀的改變也是極其複雜的(我的文章常常用這一點討論)。 這樣看起來我們的自殺很多時候都是沒有價值的行為,但如果這單指自身而言也就罷了,來無隱去無蹤,可是自殺除了沒有效益之外也是後患無窮。 1. 家庭:對家庭而言,一個家之所以為「家」是因為他有存在許多人跟人的關係,這些關係也是透過「血緣」所架構起來的,對一個家庭而言任何一個成員的消失,或多或少都會造成影響,如果我們是自然死亡或者疾病死亡,這種有預知的方式、防範的辦法(至少可以延長壽命一點),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之下,我們可以離開面對消失的恐懼。人最大的恐懼在於「無知」,這不是說什麼都不懂的無知,而是我們對事情發生沒有預兆、感覺,就好像是地震一樣,人所以怕地震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地震什麼時候來,又會有多恐怖。自殺也會造成同樣的效果,感覺好像我們擁有絕對的主導權,可是對其他人來說,我們卻帶給了他們最大的不確定性。 2. 社會:隨著大眾媒體的發...

台灣經濟面的強心針:三通。

Image
三通一直都是敏感的話題,因為透過特殊的歷史背景,台灣跟大陸始終站在對立的兩個端點,他們有 對台辦公室(國台辦) ,我們有 大陸事務委員會(陸委會) ,看起來處理的事物都跟外交有關係,但是他們就是國內事務性質的公家機關。如果我們是兩個國家,這兩個機關不應該存在,因為我們雙方都有外交部;如果我們是一個國家,這個機關也不應該存在,因為我們有行政院的內政部,他們有國務院。但這篇主題不是要討論政治,不然就會變成口水戰了,而我是要講最近吵的很火熱的經濟議題:兩岸開放。 我想社會普遍大眾最想知道的就是,為什麼台灣講到經濟一定要跟大陸扯上關係,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因為 我們跟大陸太接近了 ,20世紀末最流行的詞語是 「全球化」(globalization) ,有關心經濟事務的人對這個字眼一定不陌生,而全球化之後我們討論到的有兩個重點,第一是 區域化 ,第二是 自由貿易協定 (Free Trade Agreement,FTA) ,兩者之間其實有一種先後次序的從屬關係,區域化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完成,也因為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區域化也加快腳步。 如果大家對這兩個名詞很陌生,我們來看全世界最重要的兩個區域經濟體,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 和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EU) 。 1.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北美貿易協定,將加拿大、美國、墨西哥三國串了起來,三個國家基本上必須要遵守最惠國協定,給予進出口貨物一定的關稅減免。NAFTA成立之後美國與墨西哥兩國的貿易不斷成長,而且墨西哥的工業產品可以順利的進入美國,美國與加拿大則呈現互有消長的趨勢。墨西哥為自由貿易協定簽署之後最大的受惠者。 NAFTA其協定並沒有凌駕於國家主體之上,而是以國家條約的方式建構的,所以並不算真的區域完全整合,但其實內部的區域經濟整合已經發揮了很大的成效。 2. 歐盟 :歐盟實際上可以看做一個政治實體,因為其有國會、憲法、法庭等等,但其實由於歐洲整合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真的打破國家藩籬,所以現在不妨看作經濟整合體,承繼歐洲共同體(關稅同盟、單一市場、共同農業政策、共同漁業政策、單一貨幣等)而來,除了部分國家以外使用單一貨幣-歐元-以便利貿易,另外一方面也要求各國必須要遵守自由貿易的協定, 近年來歐洲各國也...

我七年級 我不草莓 (閱讀筆記No.007)

Image
對於一個七年級生*來說,最常被掛在頭上的刻板印象就是「草莓族」,代表七年級抗壓性一點都不強,從外表看起來是個華麗精緻的人物像草苺一樣,但卻一點也禁不起揉捏,一捏就會凹陷然後爛掉的感覺,我自己也是個七年級生,對於這樣的刻版印象,其實我頗不以為然,畢竟我抱持的想法在於,所有人都是必須要透過自己的能力才能夠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從小到大所經過的教育不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等都是輔助的角色,重點在於如何定位自己的價值。 這一本書是劉孟奇教授所寫的,我這學期有幸修到劉老師的課,上劉老師的課真的很有趣,雖然課名叫做經濟思想史,因為是偏思想史的內容,所以討論的過程一點都不像是經濟模型,反而很多實際上的經濟思考,劉老師往往會透過一些經濟思想階段上面重要的觀點或者分析模式,去拆解其實真的聽起來是很好玩的,每個星期五下午最後兩堂課,感覺時間飛逝,如果是大學生,可以去修劉老師的課喔! 這本書從書名看起來應該是像市面上很常出現的文集,也就是很多社論文章集合起來弄成一本書,可是當你實際看完之後卻不是這樣子, 這是一本工具書 ,就像是我們常用的字典、百科全書一樣,是一本很有針對性的工具書,而 他的對象就是目前普遍來說的七年級生 。 書中針對劉教授幫青輔會做調查的結果所寫出來目前社會對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的觀感,最後幾個章節則是表示目前大概需要怎麼樣培養自己的能力,一方面透過書中的看法來打破線在社會上許多的迷思,另外一方面「破而後立」讓看完書的新鮮人有一個方式可以去好好的培養自己的能力。大致上我們可以發現有幾個很重要的能力: 1. 人際溝通,團隊合作 :從小到大我們大部分的人際關係跟合作的地方都是校園,大部分校園同學也不經過社會歷練、身經百戰的,所以其實我們在這些過程之中就算表現的很好,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是跟同輩的人相處,這點與社會實際狀況很不同, 社會上我們相處的對象絕對不會全部都只有我們同輩,上司是直接面對的一個職位,也需要互相合作的時候,其實這些經驗我們很難單純從學校生活中取得 ,所以大學生也普遍較為缺乏。有時候大學生會說,怎麼老闆翻臉跟翻書一樣快,或者是同事相處非常的不容易,其實其中都可能是因為大家進入新環境之後需要慢慢培養新的相處模式,很多時候卡在這一關,反而會落人口舌。 2. 學習與就業態度 :「態度」是很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個人必須要表現出學習跟就業的良好態度, 學習並不是從畢...

2008大選: 一黨獨大?真的很恐怖嗎?

Image
從立委選舉國民黨大勝之後,大家就開始討論一個話題叫做「一黨獨大」,但其實什麼是一黨獨大,我覺得這個問題台灣討論起來跟在國外的政治發展有一點不同,我們先來看看國外什麼叫做一黨獨大。 一黨獨大或一黨優位政黨制(predominant-party system)是指在民主競爭政黨政治下,某一政黨歷經三、四次以上選舉仍然持續掌握國會多數與行政權。 一黨獨大有其特殊國內因素,但卻不是洪水猛獸,例如日本自從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九三年形成自民黨的一黨優位體制,反而是日本民主政治與經濟發展的基礎。此外,印度國大黨與義大利基督教民主黨也是曾在民主選舉不斷獲勝的一黨獨大案例。 一黨獨大的迷思 ,楊永明教授 實際上, 目前台灣的距離一黨獨大的情況還有一段距離。 把上文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透過民主程序長期以來沒有其他的黨可以挑戰一個政黨,所以不論經過幾次選舉這個政黨都可以獲得最大的政治資源。但其實還是可以透過民主力量去改變一黨獨大的制度,因為其背後根基於一個重要的民主程序:選舉。 不過 台灣目前所說明的一黨獨大根據大多數人的直觀並不會聯想到上面說的一黨獨大,而是比較接近一黨專政的體制 ,一黨專政是威權時期下特有的情況,他並不是以民主選舉為基礎,而是重點在於統治的政黨並不容許有任何一個政黨挑戰,就算是民主程序也會透過各種力量設法遏止小黨競爭,現在的中國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在發生一黨專政的國家並不能稱之為民主的國家,台灣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一黨專政,執政黨會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偏差動員 1 (mobilization of bias),隱藏民主價值與問題。 會產生把一黨專政跟一黨獨大兩不同名辭混淆的情況,在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是可以理解的,台灣由於過去1949~1990長達五十年的時間,都在「戒嚴」與「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之下,這樣的人民是沒有民主跟自由權利的,在「解嚴」的政治自由化以及「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廢除」的政治民主化之後, 人民開始進入民主的程序,當然這時候必然發生混亂的情況,因為舊有價值觀改變,新的價值觀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並非短短的幾年間可以完成,所以我認為台灣目前還處在這樣的階段。 近年來很多時候,人民反而是有一種「半主權人」 2 (the semi-sovereign people)感覺,認為政府沒有辦法回應人民的需要,但這些都只是時間過渡性的問題,畢竟我們民主化...

2008開啟中國經濟的隱憂

Image
這篇是我延續 「中國崛起 (上) 政府+民間=可觀的經濟力 」 而後今年新發展的狀況寫下來的感想,算是不成熟的作品,不過還是分享給大家我看中國最近經濟的觀點。如果大家下面有些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回去上面看之前我論述中國崛起的文章囉! 中國崛起排除掉政治面向的封閉,其實經濟面想已經成為世界上屬一屬二的經濟實體以及消費市場,這些都架構在中國人口具有足夠的消費能力,還有政府願意改革的心態,上海灘一直都是指標性的開發地區,也以上海照片做為這場演講的開始,表示其實中國的上海已經不輸給其他外國的城市,可見 中國實際上已經擁有足夠的經濟力量。 但我認為其實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隨著時間進入2008年,中國大陸對於外商投資的態度似乎已經開始漸漸的轉變。 一、勞動合同法 中國的勞動合同法其實已經訂立非常久,只是一直都保持在「頒而不施」的階段,因為中國需要引進外資幫助自己國內產業的發展,推動國家出口,這似乎是每個初步發展國家需要經過的路程, 隨著中國崛起其實中國開始面對許多國家對於主流價值議題的挑戰,例如環保、人權等等。 中國大陸向來都是以人民立國,強調國家的力量在廣大的人民之中,所以保障勞工是他們重要的目的, 2008年正式開始施行勞動合同法新制,造成了原本依賴廉價勞力的產業,隨著節節高漲的工資以及需要給予勞工其他保障,無形之中也增加了營運的成本。 大陸廣大的人口是一向很重要的優勢,我們也可以看出廉價的勞力向來都是中國與他人競爭的很大的比較利益所在,但隨著發展和貿易工資不斷的成長, 政府也不再接受勞工沒有獲得保障的情況出現,卻也造成了比較利益的失去。 許多台灣電子大廠例如廣達,就紛紛喊「離開中國,南進越南」,甚至還帶著上下游五十幾家廠商一同前往越南勘查實際的投資可能性。 中國崛起之後似乎有想要把所謂的世界工廠名稱排除,轉向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中國擁有各國都在爭取的龐大市場 ,但一方面似乎有意希望能夠排除一些對中國本身環保以及人民不利的產業,另外爭取更多例如高科技、資訊產業(例如華威)等等的產業進入,可以培養國內技術的成熟,也透過產業升級帶動下一個中國崛起的浪潮。 二、取消稅率優惠 原中國政策鼓勵創造外匯的外銷產業,對於外銷產業出口提供18%的退稅優惠率,也在2008開始的時候取消, 許多原本視中國為世界工廠,進行垂直分工的區位分配,在沒有稅率優惠的情況之下,成本相應增加,原本毛利率已經...

大學生缺少國際觀是哪裡出了問題?

Image
再來說說看了大學生了沒的感想,其實昨天那一集討論大學生的國際觀,不過我沒有一直在看,好像是透過各種小遊戲在看看大學生是否有足夠的國際觀。說真的,台灣大學生有沒有國際觀我個人感覺是應該是一種常態分配,如果就統計學的觀點,這種分配算是最合理的,可是大家討論國際觀之時不喜歡這種分配,希望大家都能夠集中右邊形成左偏的分配。 可是台灣對於大學生的國際觀這個問題已經討論很久了,主要是集中點就是大學生沒有足夠的國際觀,可是很少人真的討論完之後,去記得到底「為什麼」,而是結論性的重點記得:台灣大學生沒有國際觀,不了解國際事務,不關心國際事務。我想這個結論應該是大致可以看出來很多表象,但是這其中有些問題存在,可以先將大學生分成兩類,一種是關心國際事務,另外一種是不關心國際事務。 我們先來看看不關心國際事務的學生,我不知道這樣的學生多不多,可是對我來說這些學生可能不關心的是我們重要的國際事務,但是他們 生活在全球化生活之下,必然會跟國際事務有所聯結 ,可能有些人覺得他們很愛打線上遊戲,很愛買精品,很看小說、漫畫,看起來好像跟我們認為的國際事務沒有關係,但是實際上這些東西都已經鑲嵌在國際之上,當我們進行消費行為的時候,已經加入了「國際」,只是可能沒有人會發現。可能今天印度工資較低,線上遊戲是不是開發人員會轉往印度;可能今天中國工資便宜,所以精品廠商都外移生產;可能今天日本經濟景況不好,漫畫也會有不同的取向。 這部份他們所缺乏的是 「提醒」 ,因為往往不會有人在他們消費的時候跟他們說,你們現在是有國際事務參與的,而僅僅只是單純的消費行為,但是 當有人可以點出提醒他們其實這些消費行為跟國際事務存有互動之時,他們才會真的願意從他們有興趣的事情出發,進而了解國際事務。 另外一個層面就是關心國際事務的學生,通常最容易面對的問題在於 「我要去哪裡關心?」 這是一個大環境下的缺乏造成的,目前電視台從50~58台都是新聞頻道,一家新聞頻道從6:00am~1:00am,一天19個小時,9家新聞頻道111個小時提供資訊,可是裡面的國際資訊連2/3都不到,目前固定提供國際新聞的大概就是 TVBS十點不一樣 、 民視世界新聞 、 ETtoday東森全球報 、ETtoday關鍵夜報、 中天文茜的世界周報 (週六、日)、再怎麼算都不會超過一天的1/4,加上其他的新聞時間林林總總的相加,應該僅能接近1/3左右。 其他...

父母不會遺傳的東西:成就

Image
這幾天新聞台有一則我很不喜歡看到的新聞,就是「余祥銓」相關的新聞,可是不管哪一台的新聞台都會有這則新聞,說真的我對這個人沒有什麼好的想法,不是因為我一開始有成見,而是他回台灣之後的表現,我沒有辦法苟同,這是一個在國外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學成歸國」應該有的表現,我深深的不以為然(純個人觀感)。(這篇文章將會有很多我個人的偏見,請不要找人打我) 我始終把出國留學跟高等教育定位在一個很高的教育地位之中,自然我會對外國學生回來之後的貢獻和成就有一定的期待,既然有期待就一定會有落差,不過我所謂的落差應該是「沒有這麼好」,不是「怎麼這麼爛」,或許這跟我個人對於外國的刻板印象有點關係,不過至少我覺得應該我沒有偏離太多社會主流價值觀,畢竟我也是這個社會教育出來的一份子。 不過我要暫停討論個人,畢竟這樣會流於無謂的口水戰,我也不想做任何的人身攻擊,余祥銓先生有自己的作法,我們應該要尊重,只是我覺得媒體不斷的附和他們作法,其實對於宣傳效果會有反作用,不過無冕王本來就是很容易被有權力的人所掌控,造成一定的曝光度以及效果,這一點無奈只好很現實的接受。這件事情我覺得討論這種作法好壞沒有意義,畢竟有了暴力衝突我覺得雙方多少都要負責任,單方面的究責實在不可取,但我們可以來看看有一種社會價值的存在。 在我的記憶中,余天跟李亞萍兩夫妻,其實是一個很率直有成就的藝人,至少我覺得他們也曾經為了大家歡樂而奮鬥過,我還蠻喜歡李亞萍的直接,這種部分會讓我們覺得他們是有成就的一群人,這些人其實還蠻多的,例如我們常說的名門世家,不論是政治人物或者是企業界, 大部分公眾人物只要是正正當當的,我們都會很主觀歸類在「有成就」之中,然後很不自覺的會偷渡一個價值觀,就是他們的子女也會有一定的水準。其實這一點的「理所當然」,反而造成了很多媒體關注焦點錯誤的情況。 就生物科技的遺傳學來說,父母會透過基因的方式遺傳很多東西給子女,包括了各種性徵,另外透過家庭教育也會像是遺傳的給予了孩子某些生活態度以及處事法則,但是卻有一樣很重要的東西不論是透過DNA還是家庭教育都不會遺傳的項目: 成就 。 我們可以期待有成就的人家中的小孩是個有氣質的千金或者是彬彬有禮的紳士,但是我們不應該期待有成就的人的小孩跟他們一樣有成就 ,可是社會會很自然的把這種價值觀套上,如果我們回來看看自己生活週遭我們似乎都再不自覺的做這一種事情,如果父母是個有錢人...

大學問題不在評鑑,在態度!

Image
昨天晚上在看 大學生了沒 ,主題是大學評鑑不及格來跟大家說說真實的情況,其實要我談論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我實在沒有什麼立場,畢竟我個人目前就讀的大學實在是沒有太大的立場說我們拿的補助太少,或者是獲得的關注不夠多,還是有學生不想進來的問題,可是其實看了節目中幾位學生的發言,我覺得 大學的問題實際上一直都不是評鑑的問題,而是一個態度的傳遞。 評鑑制度一直都是其來有自,我沒有辦法說很好,因為確實隱藏了很多不公平在裡面,也可以要比較技巧性的手段讓自己學校的評鑑優良等等,但是在一個強調進步的年代裡面,評鑑是最簡的也最經濟實惠的手段之一。 第一,評鑑不會減少人辦學的誘因;第二,評鑑制度是了解大學最快也最簡單的解決方式;第三,這是我們目前知道比較合理的低成本衡量方法。 不得不說,現在一個強調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的時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什麼事情都來打分數,用一個簡單的量表,就可以知道大概評斷的分數到哪個層級,聽起來很熟析,如果用白話文來說明,這個就是一種聯考(指考)制度。 相信每個大學生一定經過考試制度,不管是學測之後已經推甄申請上的,還是熬到最後一關指考的同學,如果大家認真的仔細回想,評鑑制度就是一種考試制度,只是參加考試的人不一樣,所以才改名叫作大學評鑑制度。如果大家都能夠接受大學應該要利用考試來分級的話,同樣的邏輯評鑑制度不是這麼不可取的,但也不能夠避免的一個部份就是,考試制度必然存在的不公平性,例如那些東西是出題老師常出的或者是有人猜題猜的準準準,所以他們比較厲害考的比較高分,死讀書的人因為技巧沒有人家好,所以我們拿比較低分。評鑑也同樣套在這個邏輯上面,比較對評鑑題目口味的學校當然會比較高分,比較不對口味的學校,自然分數就比較低。 不可諱言,只要有考試就有作弊的可能,評鑑制度亦然。只是有幾個觀點我不太同意,大家對於評鑑之前會先通知學校這個部份,有人抱持反對的意見,用我上面陳述的邏輯來說,如果你今天要考大學,大考中心不公布哪一天是考試日期,然後忽然有一天就開始考試,會產生兩種可能,一種是所有的人時時刻刻準備考試的心情,一種可能是有些人單純的來碰碰運氣。但是長期以來我想兩種可能下的人都不會得到任何好處,那考試是為什麼呢?依我個人的看法, 考試只是要讓你證明自己有多少的能力,評鑑也是想要知道這個大學有多少能力吧! 所以我個人認為評鑑只是想要了解到底這個大學能夠好到什麼程度,當然其中有...

2008大選: 立委選制不同差異在哪?

Image
上個星期六正好是台灣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有幾個結果令大家開始檢討選制,第一個就是國民黨大勝,所以很多推動立委選制改革的人認為這個 選制不對 ,應該要改變選制,從日本的並立制改為德國式的聯立制,不知道大家暸不了解這兩種制度差異性在哪,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再來看看這樣的評論對不對! 兩種制度都是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舉度,最重要的差別在於他們對於席次分配的制度設計不同,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 一、 並立制 :這是現行日本國會選舉採用的制度,所謂並立代表單一選區的區域名額跟不分區是分開的,單一選區當選的名額不會跟不分區名額相衝突,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但是這也會有助於比較大型的政黨,因為在單一選區之下得票率必須要超過50%才能當選,所以 在單一選區中大黨佔有優勢,如果選舉制度單一選區名額較多的話,自然大黨也會有先天上席次的優勢。 日本目前設定國會席次為五百席,三百席為單一選區制度,兩百席為不分區比例代表制,但是跟台灣不同的地方在於,台灣不分區僅分一區,日本共有十一個大選區(不分區比例代表選區)。 二、 聯立制 :德國採用的制度,在聯立制的運作之下,單一選區的名額將會受到比例代表名額分配的影響,政黨的總席次是依照比例代表選區得票所分配,而扣除掉單一選區當選席次之後,就是比例代表可獲得的名額,所以 這個制度間接保護了小黨,因為一開始小黨就可以在比例代表中分配到席次,不用擔心在小選區中遭到政黨夾殺。 德國目前規定得票率必須要超過5%,才能夠進入分配席次的行列,小黨依然有門檻需要跨越。 看完兩個制度的分析,台灣目前是使用並立制,總名額是113席,區域代表名額73席,不分區暨僑選立委34席,山地原住民3席,平地原住民3席(以下分析將此6席並入區域名額計算)。不分區名額計算方式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採用全數政黨得票率,超過5%的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按照進入的得票率為整體,重新計算各黨得票率之後,依得票率比率分配34席立委名額。 上面是我簡單做出的表格,裡面列出了現行制度底下分配的情況,另外我也在後面列入了聯立制的情形。可以發現,如果我們採用德國的標準分析這次選舉,可以發現國民黨僅能當選66席,民進黨可以當選47席,無黨團結聯盟可當選3席,中間有一個很難分析的地方在於親民黨以及無黨沒有政黨票,所以難以列入聯立制的方式計算,暫列為超額代表。不過無黨團結聯盟也有3席的超額代表 。「超額代表」表...

壞人戲劇學:番仔火、雞蛋糕。

Image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只要是我們看到的戲劇,大部分都會有一個壞人,尤其是連續劇,當然很多時候不只有一個壞人,可能有很多的壞人。對我來說我很討厭壞人,可能有點嫉惡如仇,所以我看連續劇有話人當道的時候就是我不看的時候,等到好人出頭天了,我才會回來變成忠實觀眾。 我這樣的看法其實一點損失都沒有,反正台灣的連續劇你少看一個月、少看一天跟每一天都看其實效果一樣,不知道是因為編劇們都有志一同的寫八股的劇情,還是我已經被訓練的很容易進入連續劇的tempo,說個題外話,我覺得台灣現在連續劇當中,台語的真的比國語的好看多了,至少感覺很貼近生活,雖然我知道可能沒有什麼戲劇的格調,但是有市場就好! 要說台灣戲劇史的發展,我覺得台灣霹靂火真是一絕,也是我覺得精彩程度百分之萬點的一齣連續劇,雖然三立已經對鄭文華下了不歡迎指示,但我還是覺得那個時代寫出這種劇本太厲害了。記得應該是我高中二年級、三年級的時候,現在我已經大學四年級了,五、六年間我對於「番仔火」、「雞蛋糕」還是存有很大的陰影(其實是印象),那時候最流行的句子應該就是,「挖那心情冇後,我丟ㄟ抓狂;我那抓狂,後乩勒ㄟ係的是蝦郎,連哇喀弟都不災!」(我若心情不好,我就會抓狂;我若抓狂,下一個會死的是誰,連我自己都不知道)。 如果大家沒有看過台灣霹靂火,現在已經在重播,下午五點三立台灣台,有看過的也可以去回味喔! 拉回正題,我很少看到連續劇裡面會沒有壞人的,連最純真爛漫可愛的偶像劇,都還是一定會有壞人的角色,講好聽一點就是反派的意思,這部分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不過還是有幾個公式可以尋找。 一、當壞人死光光的時候,這部連續劇就不會連續了。不過現在在台灣運作的生態卻可以發現,只要有一個壞人要不是壞人了,一定會有另外一個壞人出現或者是這個人最後又再度變壞,當然更厲害的就是一開始就有好多個壞人,然後一個個凋零,全部死光光之後再重新來過,這樣戲就可以一直拍下去,然後還有第四代的出現,成為台灣最長壽的連續劇。 二、壞人最後不是變好就是死翹翹,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哪一個連續劇壞人最後還是壞人甚至稱霸全世界的,反而都是好人出頭天的結尾,通常壞人最後的下場不是死翹翹就是變成好人,但是一定會經過一段戲劇化的過程,當要死之前一定會來很多的報應,絕不可能哪一天走在路上就被警察抓走,或者發生槍戰流彈掃到,一定會辦蹂躪的很慘,最後大家很開心的送走壞人。如果沒有死掉,一...

難道我們就這樣忘了蔣經國?

Image
上面是星期日(08/01/06)文茜世界周報針對蔣經國作出的專題其中一則新聞,主要是關於經濟的內容,其實在去蔣化議題討論熱烈的時代,我覺得我們還是有些核心價值不能忘記,或許我們認為蔣經國跟他父親蔣介石殺了很多台灣人,造成很多台灣人現在處於悲劇之中。 可是我們還是不應該忘記那些他們曾經為了台灣做的事情,不能否認台灣能夠保持中華民國憲法運行,是因為蔣介石死守台灣,台灣故宮能夠獲得世界四大博物館與大英、羅浮宮、大都會齊名,也是蔣介石的功勞,有黃金準備也是他的功勞。當然他殺了很多人,這是歷史驗證的事情,也留待大家心中評價。 而蔣經國對台灣的貢獻,我想已經不需要多說明了,如果台灣沒有擔任行政院長(不是總統)的蔣經國時期,台灣可能跟大陸會在同樣一個起步階段,又怎麼可能併入亞洲四小龍之列。如果沒有蔣經國總統時期的開放民主化,怎麼可能會有現在的政治景象,但也沒有人討論到這邊,難道這些事情可以忽略嗎?有人說台灣民主之父應該是李登輝或者是陳水扁,但是我想這個榮耀應該歸諸於蔣經國吧! 左邊這個是聯合報2007/12/12的民調,或許大家說會這是泛藍媒體的操弄,所以沒有任何可靠性存在,但是民調或許不可性,不全然相等於事實,但是這應該是個很好的思考空間吧! 沒有錯,或許蔣經國不要接下父親留下的總統位置,台灣會及早的脫離家天下的時代,可是是不是那些政治開放、經濟發展就不會發生了呢?說真的,如果我們認為蔣氏政權讓台灣陷入了保守、不公不義的年代,但極權政體之下穩定的發展、經濟進步是否應該也需要提出來呢?如果我們都把這些抹滅了,又何來基礎點跟大家談論公平與正義,轉型正義應該做,也應該平反,但是不適用批鬥的方式,那是中國共產黨1978年以前常用的方式,我相信我們是民主國家,那又何必弄得很像革命式的批鬥呢?

慢慢來,比較快 (閱讀筆記No.006)

Image
這是我接觸 九把刀 的第一本書,有些人應該會覺得我很LAG,怎麼這麼慢才接觸九把刀的文字,其實我個人以前覺得九把刀應該是寫武俠小說的吧!我以前在書店看到的九把刀都感覺是在寫武俠小說,所以後來就沒有在注意這位作家,直到那天在網路上看到大家轉錄的文章「 慢慢來,比較快 」,才了解原來九把刀不是單單只有寫小說,不過還是就想了一下忘記,最近看到有出版一本評論&散文文學集,就決定買回家來看,我買書的內容大部分都很偏向文集。 看完這一本書,其實我個人可能是因為抱著很大的評論文學期待,抱著看陳文茜寫的書那種想要學習精闢的分析,可是看完其實失落感蠻大的,不是因為這一本書不好,比較大的成分應該是跟我的期待有所落差吧!不過這是件好事,代表 這一本書其實真的很多元 ,只是我太能適應罷了! 記得我曾經看過TVBS「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去採訪正在服替代役的九把刀,他說他的文字最大的特色就是「熱血」,看完這一本書,真的可以感覺到他在寫文章時,應該都是充血下血脈賁張的打字,雖然只是簡單的文字或者是生活事情的想法,可是都可以 感覺到有一股熱血,灑滿了整本書的每張紙中。 但是在熱血之外,其實還是可以發現九把刀不愧是個社會研究所碩士,其實可以發現他對社會的觀察還蠻好玩、精闢的,尤其是在討論否定別人的時候,讓我感覺心有戚戚焉! 這本書除了社會觀察以外,其實還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關於散文的,我看抒情散文跟小說習慣了,一下字真的很不能適應九把刀的散文,有些東西對我來說真的超級天馬行空的(我是天馬行空的雙魚座耶!!),天橋底下的紙箱男、養屍體,其實讓我覺得很毛骨悚然, 似乎好像是在透過文字、散文傳達某些事情,應該是跟社會有關 ,但是我資質駑鈍暫時還沒有看出來,不過這些故事其實還蠻好玩的,雖然我不太能適應。 就我而言書中最喜歡的部分應該是在寫網路作家跟作家環境的那幾篇文章,可能是因為那個產業是我注意的,也是我想要加入的部份,所以我有更多的關注。不過我覺得文章 透過九把刀的文字,傳達出來了一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可是卻難以進入深度了解的產業,而且講的真的很透徹,也很容易的懂。 另外針對網路文學部分,對於現在很多名作家對於網路文學抱持否定的態度,有了回應以及相當程度的說法,我覺得跟我想法還蠻接近的。 我還沒有機會接觸九把刀的小說,不過看到九把刀的散文就可以發現這個作者創造力真的很豐富,這些事情第一眼看的時候...

公投不應淪為選舉手段

Image
這是這次討論公投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之前兩篇文章都主要針對這次的兩個公投案分析,這次我們回來看「公民投票」這套系統在台灣民主的施行之下,存在什麼意義,現行運作又有哪些可能偏差的問題。 雖然我不知道大家這次要不要領公投票,不過我了解的部份國民黨已經公開呼籲不要領公投票了,但是這次的反貪腐公投(第4案)是他們提出來的,可見這一次的公投在他們心中有跟沒有都沒有關係,他不是一場民主投票必經的議題,而是他們運作的手段。民進黨部分他們還是大力的推這次公投要領票,因為北有北投,南有南投(?),公民當然要公投。而且這次公投他們提案的討黨產(第3案)誠如我之前所說的,具有太強烈的針對性,也就是說,就算過了對民進黨一點都沒有影響都沒有,他們當然會大力促成公投的通過,但是他們對第4案公投的態度我就不得而知了。 但其實 公投在這次的選舉之中,已經標標準準的淪為政黨選舉政策的工具 ,其實公投綁大選在我 之前文章 也已經說過了其為必然會發生的政策,畢竟單獨推行公投的投票率依據經驗,真的太低了,除非這個議題是非常的完整且需要全民參與的。 不過這次的公投除了綁大選以外,更特殊的再於他們提出來的公投案其實扮演一種提醒的效果,從頭到尾就是提醒這次選舉兩大的一個是有不當黨產的,另外一個是很貪腐的。 (感謝陶儀芬老師的論點)其實認真來看, 這兩公投案對兩黨來說都沒有實質的效果,對台灣廣大的人民來說也沒有再肯定的必要 (前面兩篇文章已經討論了)。 我們來看看法律面上的公投規範問題,當然也要先來看看 公民投票法 : 第1條 依據憲法主權在民之原則,為 確保國民直接民權之行使 ,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這條是整個公民投票唯一用到憲法兩個字的條文,不過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公民投票法是依據憲法確保國民直接民權的權利,但是 直接民權後續有什麼效果其實現法跟公民投票法並沒有直接列出來 ,我想這次牽涉到政治思想的問題,所以也很難用文字具象化概念,所以代表直接民權施行的結果在法律條文上沒有明確的強制性,也就是我們都相信主權在民,可是其實是不是就要尊重人民投票下的決議還是個問題,這部份可能是因為遊戲規則沒有明確界定,另外一方面就是其實某種程度來說我們還是有菁英主義的思想存在。 第17條 當國家遭受外力威脅,致國家主權有改變之虞,總統得經行政院院會之決議,就攸關國家安全事項,交付公民投票。 前項之公民投...

討黨產立意良善,但不應該有針對性

昨天跟大家講完第4案公投,雖然反應好像不怎麼熱烈,但是為了一貫我個人自以為的自言自語風格,我還是要繼續講1/12號大家要面對的另外一個公投案-第3案公投-我們俗稱討黨產公投。 這次先不跟大家廢話太多,我們來看看這次公投案第3案的「主文」: 你是否同意依下列原則制定「政黨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將 中國國民黨 黨產還給全民:國民黨及其附隨組織的財產,除黨費、政治獻金及競選補助金外,均推定為不當取得的財產,應還給人民。已處分者,應償還價額。 整段看起來有一個很不合適的地方,這個公投法有太強烈的針對性了, 我贊成要清查不當黨產,可是到底為什麼只有國民黨會有不當黨產? 我百思不得其解,難道其他政黨的財產都是透過黨廢、政治獻金、競選補助金來的嗎?還是其實裡面政黨會有其他資金的來源,只是我們不知道的,或者 執政黨透過國營事業的資產來間接的挹注競選資源,這部份是因為沒有明確的黑紙白字,所以不算不當黨產的一部分嗎? 不得不說, 國民黨在黨產上真的有天生的弱勢 ,畢竟他的黨營事業真的太多,旗下就有兩家投資公司(中央投資公司、華夏投資公司),雖然已經都漸漸出脫了,不過我想就算賣掉了還是算再黨產的一部份吧!但其實我覺得這部份有失公允的在於,如果這些事業群是因為國民黨經營得當,所以產生了龐大的獲利能力,那我想這部份獲利就算不分給國民黨,還是要分給他的經營者,我們只應該用比例的方式追討當下事業的資本額(拿幾十年前的資本額來平減),以及追討部分獲利,畢竟這不是全民的功勞,這樣比較符合比例原則跟分配正義的問題。 這樣的論述其實一定會被嚴加撻伐,但是我真的是這樣想的,如果他們良好的經營能力,我們就不應該居功在那是全民的利益,基礎部份當然要拿回來,基礎算出來的合理利潤應該要給他們(合理利潤即經濟學中正常利潤),但是獨占性的超額利潤我們應該要拿回來,而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拿回來,那這樣付出好幾年心血的經理人,不就變成了做白工,或者是不符合分配合理所得的問題。 這部份爭議太大了,我自己也不知道應該要怎麼說下去,畢竟我找不到一個合理的公式來算到底要拿回多少資產。所以把討論主軸拉回來討論這次的第3案公投的「提案理由」,究竟公投最後結果應該要如何處理: 若本案經投票通過,根據公民投票法第31條第1項第2款規定,立法院必須依下列立法原則,於下一會期休會前 完成制定 「政黨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 4.由 ...

為什麼要訴諸公投?難道你/妳不反貪腐?

今天中國時報中選會打了一則廣告訴求「北有北投,南有南投,公民當然要公投。」掀起一陣腥風血雨(做效果的),其中還有 立法委員前往中選會理論 ,這則廣告其實真的很好笑,第一個其實南投不在南部在中部,另外一個方面公民跟公投差了一個「民」字,難不成是擔心民字(智)大開?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則廣告的反應是什麼,只是我真的覺得有點好笑,還有政府是把大家都當成笨蛋了嗎? 這個訴求真的沒有什麼意義,而且一點政策宣導的效果都找不到,搞笑的成分比較多吧! 難不成又是另外一次的愚民政策?但是請大家注意, 這個口號能夠出現在報紙的版面之上,是因為你我納稅的付出 ,不知道我們能不能討這筆錢,我們的錢又不是拿去提供娛樂性質給大眾的。要叫大家去公投,可以換個比較好的方式,不用這麼荒謬吧! 最近中正紀念堂(它在我心中就是這個名字,請見諒)的議題吵完了,就換公投的議題來吵,可是 真的有多少人來討論公投的內容跟實際理由等?其實沒有,現在只有一個問題就在於要不要領票 ,我想這個大家自有定見,有鑑於此,我來跟大家講講這次的兩個公投好了,因為第3案公投爭議點比較大,比較多好說的,今天先跟大家說說第4案公投。 先來看看第4案公投的「主文」: 您是否同意制定法律追究國家領導人及其部屬,因故意或重大疏失之措施,造成國家嚴重損害之責任,並 由立法院設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政府各部分應全力配合,不得抗拒 ,以維全民利益,並懲處違法失職人員,追償不當所得? 看完這一段公投主文,我實在想不到任何理由投下反對票,但是同樣的我實在也想不到任何理由在一件事情上面: 為什麼反貪腐這項概念需要透過公投? 難道我們對於國家嚴重損害之咎責需要透過全民的選票的認可,而不是一項早已經認定在行政程序或者法律裡面的究責權限了嗎? 再仔細看一眼,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去頭去尾取中間-「 由立法院設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政府各部分應全力配合,不得抗拒 」,這應該是這次提案政黨國民黨在經過319真相調查委員會(簡稱319真調會)受挫之下,所想要提出的一個反制措施。 不過這個公投在俗稱上面為「反貪腐公投」,在對外宣傳上面也僅用反貪腐作為號召的口令,也就是我們「取頭取尾去中間」的看條文的內容 ,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在於立法院的調查權到底界限在哪裡?這部分我們留待後面引用大法官解釋文討論。我們先來看看第4案公投的「提案理由」: 1. 人民有權反貪腐 2. 現行制度缺...

2007.12 流量報告

Image
歲末年終,先跟大家說聲新年快樂,本站也開一個多月了,未來每個月的第一個發文日都會PO出流量,跟大家分享成長或是衰退,也統計一下上個月最受歡迎的文章為何,希望大家會喜歡。 不過這次有發生一個小意外,我在修改版面的時候,不小心把google analytics拿掉一天而不自知,所以有一天其實很多人但是卻統計出來是0,所以這個月可能會有點偏差,但是沒關係啦!!可以參考Stiemeter的統計。 2007.12最後歡迎文章前五名: 1. 無與倫比的美麗 2. 數學不好?其實這大多都是國文的問題。 3. 習慣否定社會下,創造的可怕循環效果。 4. 大學生怒吼:原文書我們買不起! 5. 蘋果橘子經濟學 Freakonomics: 生活中的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