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引擎動能的世界經濟

當政治因素消失,所有人才會開始回頭看經濟層面,從 2007 年下半年引發的金融危機,到 2012 年歐債危機再起,使全球再一次有蕭條的疑慮,看起來似乎所有的經濟動能都面臨了熄火的情況,成為了失去引擎的經濟。

首先,2012年開始,中國各省份陸續地提高了工資,使中國原先成為世界工廠最重要的優勢「勞動成本」一下增加 20% 以上,擁有 80萬員工的富士康(台灣鴻海集團),甚至進一步的將重要廠區的人工提高了 100% 的水準,仍無法解決缺工的問題。勞動密集的產業,陸續開始傳出尋找新的工廠,而紛紛有離開中國的想法。

另一方面,原先支撐全球主要消費的美國以及歐洲,並沒有隨著 2009~2010 的榮景,希臘引請的歐債疑慮,隨著西班牙接棒,鹽燒了整個歐洲,連帶的拖垮了歐美的景氣。而最大的問題不在實質的經濟衰退,而是衰退的疑慮使得消費緊縮。

長期仰賴歐美消費「市場」的亞洲「工廠」(以中國為首),為配合市場的改變,所以也開始相繼地減少生產,尤其是中端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消費力到減弱,使得原先許多工廠面對了訂單僅縮的問題。

由總體經濟學的 GDP 成長公式來看:

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經濟成長率。  
(GDP = C + I + G + X - M)

當一個國家失去了消費之後,相對應的企業投資必然會有所下降,必須要靠政府支出來解決問題,是為凱因斯主義(Keynesianism),最後需要由政府扮演提升經濟的角色,先一步的加強政府支出,進一步先使經濟回穩,漸漸的提升消費與投資。

從 1970 年代的台灣來看,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到最近期的中國十二五計劃,似乎政府的支出有效地挽救了當時的經濟情況,這其實僅能補足世界工廠的移轉,針對工廠轉移的國家來說,政府支出(G)的確有效地彌補了企業投資(I)的不足,然現在最不一樣的景況是,世界失去了另外一個推動的引擎:消費市場。

當企業討論要把工廠往中南美洲的巴西、東南亞等等地方遷移的時候,其實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正在隕落。歐洲受到歐債風暴影響,政府撙節、企業裁員,連帶的人們消費下降;以往利用信貸消費最盛之美國,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了信貸消費衰退。顯而易見,就算工廠已經找到我們卻找不到消費市場。

回到台灣看雙引擎的隕落最為明顯,首先台灣出口產業以高科技為主,尤其是零組件部分,隨著竹科開始吹起無薪假旋風,原先應該大量出過的第三季(以應付感恩節、聖誕節消費檔期),卻沒有明顯的景氣回升;而台商有受不了中國龐大的成本壓力,紛紛尋找新的出路,甚至吹起了鮭魚返鄉的浪潮。

回到最原始的問題,這世界的經濟是否真的需要兩個引擎的支撐。

這就回到了最原始經濟學原理的「供需理論」,經濟的創造來自於對需求的不滿足,對需求的不滿足創造了一個經濟社會,現在的社會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分工社會下,沒有單獨的經濟體能夠滿足所有的需求,自然會有供給產生,進而形成了供需理論。

現實世界中,我們看著又有人提出了「維他命十國(VITAMIN)」即將要取代原先的金磚四國(BRIC),金磚四國將升格為高等的消費國家的情況下。似乎證明了歐美已經不能夠獨佔世界的經濟市場,然最大的問題仍在,消費市場的崛起是經濟復甦之必然,目前仍看不到足以取代原先歐美之消費力道,即使中國富豪的消費力驚人,短期之內仍無法有效地取代美國與歐洲的既有消費力道。

顯見,要找回經濟成長動力的引擎,需要等待下一個消費市場的接手,目前全世界都期待中國能夠大鳴大放的提升經濟,世界工廠轉移為市場,在無前車之鑑的情況之下,使美國回復動能看似為更實際解決之道。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料理鼠王 Ratatouille (V)

權力風暴:一場羊入虎口的遊戲。

壞人戲劇學:番仔火、雞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