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靠升息解決買來的通膨

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去年美國聯準會開始實施第一波量化寬鬆,專業的經濟學術語稱為「直接融通」,翻譯成日常用語就是「印鈔票」。方式很簡單,貨幣發行機構聯準會,大量印製貨幣(美元)購買美國政府債券,放出美金,挹注市場流動性,這是背後的經濟學概念。 用「供需理論」來加以解釋,當市場美元供給擴大,在需求不變下,將使美元價值走低,美元貶值。在第一次量化寬鬆的時候,這樣的預期的確在市場上得到印證。 但是2010年11月美國聯準會宣佈在8個月內注入6000億美金於市場,起動第二次的量化寬鬆政策,如果依照第一次的理論,美元應該要持續走貶,但回頭看近日美元指數的走勢,似乎違背了經濟學理論。 實則不然,我們可以發現,美元需求不斷的上漲,最大的買主是「中國」。 中國目前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截至10月底持有美債9068億美元,較9月仍有2%的增幅,美國政府公債是以美元計價發行,中國購買美債意味中國政府放出人民幣換取美元,再把這些美元去購買美國政府債券。簡言之,最終的經濟效果就是:美元減少、人民幣增加、中國政府資產不變。 中國11月底M2餘額年增率為19.5%,市場已經有71.03兆人民幣,超出美國M2增幅,足見中國政府已經在市場放出過多的人民幣。不難預料中國政府知道會有通膨問題的情況下,仍在市場持續放出大量的人民幣。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中國政府不願意放手讓人民幣大幅的升值。 6月19日中國政府宣佈啟動第二次匯改政策,截至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僅小幅升值2.2%左右,與市場預期人民幣應升值約20~30%頗有落差,中國透過購買美元的方式,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從更深一層角度來看,中國的通膨是買進來的,買進美元在中國最大的影響就是通膨持續惡化,11月CPI年增率升破5%水準,來到5.1%,預計12月份仍將持續維持高通膨水準。 對中國來說,目前中國施行的緊縮政策,使市場扣住逾兆的人民幣無法流通,並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中國放出太多的人民幣-M0與M1流通數量仍持續增加之中,也進一步造成通膨壓力。 要收回貨幣最好的方法在於「升息」與「升值」,目前中國最艱辛的兩個問題在外國資本的流入以及人民不願意存款的情況。 中國目前存款利率約為2.5%的水準,與通膨的4~5%水準,相差仍有逾1.5%之多,造成人民存款意願降低,資金自銀行流出至其他市場(如股市、房市);外國資本受惠於目前中國市場存在多方議題的情況下,資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