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pril, 2008

另一種時間管理的方式

Image
這一期的今周刊製作了一個專題叫做銀色商機,看起來是很商業的標題,可是裡面確有很多不一樣的觀點還有組織,像是 NALC (Nippon Active Life Club),就是在介紹一個組織,而且更新奇的概念叫做「時間銀行」。 Visions & Objectives of NALC FOUR Pillars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of the Japanese has now reached almost to 80 years old. We need to reflect upon ourselves how we would make use of affordable time we have hereafter.  NALC as NPO, is an unique organization which volunteers join, preferably with their spouses, under a motto of “Self help, Voluntariness and Mutual help”. NALC encourages one to find joy in contributing to the people and to the society through one’s voluntary activities along with “Be active lifelong” as password. Self help It implies staying healthy and independent spiritually enough to lead high quality life. Voluntariness It implies finding joy in contributing to the society as lifelong volunteers. Mutual help It implies that members help members on mutual basis for better life under Time Dollar system. 上面這一段是NALC的成立宗旨,希望能夠在高齡社會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隨著日本預估的平均年齡不斷升高,希

大陸富豪團是炒樓還是投資

Image
大陸企業家參訪團來台灣四天,卻引起了一個很有趣的爭論議題叫做「富豪炒樓」,由於富豪感覺是帶著一種階級意識跟眼光看待這些人,加上富豪這個字眼看起來是貶多餘褒,帶給大家一種負面的感受,加上大陸一直以來都不流行資本主義的社會,他們自己也希望不要有這麼資本主義的東西出現,想當年馬克思就是希望能夠打破階級讓社會平等,於是富豪來台灣到底做些什麼,炒樓還是投資,或者只是單純的旅遊參觀,都變成了新聞熱門的話題。 究竟大陸富豪團是來台灣炒樓還是投資?這個問題的確切答案我想應該只有大陸企業主自己的心中有答案,但大家傳的沸沸揚揚的很多繪聲繪影的傳言,主要是針對台灣人的預期來看,很多人認為這次的參訪是要來炒熱台灣的房地產,所以台灣的房地產價格會上升是因為他們來炒作,未來的台灣年輕人將一輩子跟房貸戰鬥,可能變成無殼鍋牛或者是屋奴。 不過從客觀一點的看法切入, 這次大陸企業主來台灣主要去的地方,並不是我們所謂的住宅區 ,大部分都是在商業區,還有著名的觀光景點,如果是這樣,他們來炒樓的機率很低,因為開發商業區、觀光區的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不是炒樓,而是進行經濟發展的過程,很可能會因為經濟發展好了,台灣的房地產價值上升,但是絕對不是因為他們去努力的買住宅,讓台灣需求大幅度的上移,造成價格急速的上漲(因為住宅的短期供給彈性不高)。 先來看看幾個社會大眾預期的指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股市,很多人說股市會提早反應市場的狀況,就讓我們來看看股市幾個跟房地產有關的指數。最近台灣的股市都在向下的修正,所以所有股票普遍呈現下修的狀態,但是我們就已下修的幅度來看 之前最夯的 營建股,這個星期以來跌的最慘 ,從上個星期五的收盤價到這個星期五的收盤價計算,已經跌掉了11.59%,也是最近看起來下跌最慘的類股。 而經營房仲、商仲業的唯一上市公司信義房屋,這個星期以來的指數也已經下修達到5.83%,雖然幅度不大,但四月份以來,信義房屋的股價不斷的下修。 接下來看一下觀光類股,這也是前陣子很熱門的股票,但是這個星期也下跌了5.41%,跟商仲業的指標(信義房屋)看起來差不多,不過跟營建股比起來,我們可以發現,算是相對較小的下跌。 或許從股市指數不能夠這麼直接的斷言,但是如果是大陸資進近來台灣炒樓,營建股應該是會表現的不至於這麼差,如果大陸陸資不是近來炒樓的話,那大陸資金可能就是要進來投資。其中有一個很特別的字眼「陸資」,相較於台灣

應該要怎麼去看待西藏問題

Image
隨著北京奧運聖火傳遞的路途逐漸要回到中國內陸,看起來世界各地對西藏關心的程度越來越高漲,稱霸世界的主流媒體CNN使用西方觀點,來解釋他們看到的中國對西藏問題的想法,甚至用一種看起來仇視中國的心態來表達,借用西藏事件來渲染中國忽視人權價值的問題。本月9日,CNN主持人卡佛帝甚至用「a bunch of goons and thugs(一群蠢貨跟惡棍)」來形容中國,雖然最後做了一個不可能另人信服的澄清,但是足見西方國家對中國目前的心態。 卡佛帝十四日澄清,他所持的強硬觀點是針對中國政府,而非中國人民。CNN十五日也發表聲明說,卡佛帝及CNN都無意冒犯中國人,若有人覺得因此言論受到冒犯,CNN對此表示抱歉。 資料來源: Yam天空新聞 這段解釋的原因在於,他們罵的人一定是中國人,因為中國政府也是由中國人組成的,如果一個政府跟人民可以切割來看,在怎麼樣的解釋都沒有辦法達到盡善盡美,即使在威權體制之上,人民跟政府還是會互相連結的,不過這則新聞看看就好,從西方世界的觀點切入,中國政府就是一個極端忽視人權的政府,而且會不惜以任何的手段侵犯對他們不利的人。 因為對中國的仇視心態,所以西藏問題是最好拿來發揮的地方。反正 當我們全世界都已經接受自由主義民主政治成為普世價值之後,只要能夠開始扣帽子,就一定可以找到機會發揮,而且順其自然大家都同仇敵愾 ,不過,是否對方也是這樣想的呢?西藏所有的人是否都願意離開中國政府的統治而獨立?當全世界號稱民主自由的國家都開始支持西藏的時候,其實並不了解西藏真實的情況,除了在心態上面他們是否願意獨立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在於,西藏獨立之後就一定會更好? 當達賴喇嘛接受到諾貝爾的光榮還有世界上大家尊崇的時候,其實背後西藏政治體制基本上就是一個我們認為不民主的體制,就像很多佛教國家一樣,西藏中喇嘛擁有獨特的地位,他們不用進行生產,卻可以得到統治的優越感,如果依照馬克思的理論,他們就是上層階級,然後去剝削下層階級;從中世紀來說,他們就是莊園經濟中的一個領主;就中國的歷史來說,就是皇帝,比較不好聽的形容詞就是番王。很明顯的, 就算我們贊成了西藏獨立,他們即將面對的不是一個符合普世價值的「民主政治」,而是我們認為跟中國沒有什麼兩樣的「威權政府」,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弔詭的事情就從這邊推演下去,如果我們今天支持西藏,我們主要的立論點在於中國政府不重視西藏的人權,

假考部隊真搗亂

Image
這個新聞已經拖了一個星期,14號有一位學生出來說明為什麼要成立「假考部隊」。 在網路上串連「號召萬人考大學,行動淘汰爛學店」的行動,有5名成員14號出面說明活動目的,台大物理研究所學生驢兒表示,主要是「反教育詐騙」,讓學生學不到東西的大學爛系所沒有理由繼續存在,因此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假考部隊。 資料來源:http://web.ner.gov.tw/culturenews/culture/culture-detail.asp?id=89265 其中有幾個很特殊的名詞「學店」、「反教育詐騙」,認知起來好像是一個非常負面的辭彙,就是有一些大學打著教育的名義,其實是個營利組織,把學生騙進來之後,要求他們付學費卻沒有辦法獲得好的教育品質,所以打著教育的名義行詐騙之實,開大學根本就是跟開店一樣,產生了這兩個負面的詞彙。 從教育部開始進行評鑑以來,就有很多學校開始覺得教育部的評鑑不公平,很明顯的偏袒了老學校,一些已經有歷史的學校因為有系友的傑出表現,所以能夠有更好的評鑑成績,也因為學校「牌子老,信用好」所以招生、募款相對容易,尤其是泱泱大校「台清交成」等,但 私立學校以及新學校相對處在弱勢的地位 。 之前我已經寫過 文章 來表示我對大學評鑑的看法,所以再次我就不再多加論述關於大學評鑑的問題,因為我覺得評鑑基本上不是個問題,所以讓我們換一個角度切入這次的假考部隊事件,其中有一個最核心的觀念在於「大學處在如何的一個市場之中?」 台灣大學市場基本上是一個「特許行業」的概念,主管機關是教育部,經過教育部核准的就能夠設立大學,據統計目前台灣已經有164所大專院校,其中大學100所、學院49所、專科15所,大學生987,914人,其中公立學生260,632人,約佔26.38%,而大專院校中55所為公立約33.54%。從上面簡單的統計數字來說,簡單的結論就是私立學校收的學生真的很多,因為公立學生的人數較學校的比例多,不過接續這個角度來看,很明顯的發現公立學校收的學生不夠多。但是討論假考部隊的時候不應該以二分法的方式切割,但不能否認在他們「丟」進教育部的名單之中,很多都是私立學校,雖不乏幾所公立學校新科系或改制的科系。 但是假考部隊的作法卻是最具爭議性的部份,他們要號召萬人去報名參加指定科考,然後填寫他們要推翻的校系,不去報到之後讓這些他們認為不應該存續的校系因為招生不足倒閉。在我的看法之中,我認

不僅對政治人物存有造神運動

Image
從322大選之後,馬英九先生當選為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大家就開始一片看好,最後變成了很多人口中的造神運動,不論馬英九本人還是其家屬周美青等等,都瀰漫在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牢籠之中。最後不得已只好請辦公室的發言人出來說明,請大家不要再繼續把他們當作神來看待,因為他們只不過是一般人。 當然從政治人物造神運動裡面一定有些人不認為這是一個正常的舉動,有些人會覺得這些事情只是攤開事實,我們陳述只是一種理所當然而已,不過跳多政治之後,我們看到的造神運動其實不勝玫舉。 不論是在商業界、文化界都可以發現那些被我們造出來的神。 例如台灣最常講的一個名詞「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大家都知道他學歷不高卻創造了台灣最大的傳統產業台塑集團,每年高達上兆的營收,養活台灣不少的就業人口,甚至也經辦醫院造福社會大眾。不過伴隨著他的成功,我們必然會知道他的故事,他從小就吃苦耐勞,在米行裡面打工,不論颳風下雨一樣會服務客人...... 「品牌之父」施振榮,創辦台灣第一個自有品牌的電腦公司宏碁Acer,透過經年累月的不斷打拚,雖然其中面臨到了企業危機,但最後看著轉型品牌以及代工分家(代工另立緯創),再造宏碁王國,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第三大的電腦品牌,緊追在HP-Compaq和Dell之後...... 看了國內的例子,我們來看看國外的例子。「發明大王」愛迪生,從小被老師認為是智能有問題的學生,但是卻意外的開啟了發明的天份,因為專注的力量所以研究發明如此成功,發明的留聲機、電燈,直到現在都一直影響人類的生活,終身致力發明,研究出了200多個發明品項...... 「音樂神童」莫札特,阿瑪迪斯這部電影道盡了莫札特的一生,一個天賦異稟的音樂神童,從小開始就可以寫出令人驚艷的歌劇,更是歐洲音樂重鎮維也納不可多得的音樂創作大師,生平創作之魔笛、安魂曲、費加洛婚禮直到現在還是膾炙人口,才華洋溢能寫交響樂、歌劇、協奏曲、宗教樂、室內樂...... 「股神」巴菲特,從買下一間不賺的錢紡織工廠開始,透過個人高超的投資眼光以及勤做功課的情況,創立的柏克夏海瑟威投資公司,是世界首幾富中單靠投資累積龐大財富的投資者,專業的眼光最新的戰役為中國石油買低賣高,精準的投資眼光讓所有投資客稱羨不已...... 「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哈佛大學二年級即輟學,與朋友一起創辦Microsoft,透過跟IBM的合作一舉成為世界電腦作業系統的龍頭,也為他個

作文訓練三部曲:閱讀、思考、寫作

Image
今天中國時報的社論開啟了一連串跟教育有關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一則 新聞 ,前法務部長廖正豪也討論關於教育現狀之下 標準答案給予學生的陰影 ,這篇文章讓我又重新回去看了龍應台寫的《幼稚園大學》(收錄在 野火集 ),再次觸動了不同的心靈。 自己讀了大學之後才慢慢感覺到教育是怎麼一個回事,但是這些都不是我今天想要講的重點,而是我從今天的中時社論上面發現了一篇文章 《搶救作文 從寫日記開始》 ,讓我感覺還好玩的,但是就針對寫作這一個部份,作者的想法好像有點完美主義了,當我們發現現在教育體制跟寫日記結合之後,一切的想法可能就會大幅改觀。 寫日記是和自我最直接的心靈對話,也隱藏了個人豐富的情感,亦可當成是一種輕鬆與自在的練習。勤寫日記也可以讓學生在持續的練習當中逐漸養成既定的寫作習慣,更是一種最直接表達與發揮想像空間的良好機會。 這段話是該社論作者對於日記的看法,但是我覺得這段話前面應該要加上一個 「本來」 的字眼,這些事情不能夠否認,寫日記所能達到的效果以及目的大致上跟作者說的相符,可是這些都方在日記是一份單純的心靈動作,沒有受到外力的干擾。 如果依照作者簡單的介紹,大概全台北市(因為我在台北)的國中都有規定,每一個學生每天回家聯絡簿有日記,所以每天要寫日記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是普遍來說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是不像以前的好,可見 重點不在於我們去寫作這一件事情,更不在於我們每天固定的寫作。 我的打工除了家教就是伴讀(很單純),所以我面對的學生有五六個國中生,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每天回家功課除了老師會在聯絡簿交代的那些事情之外,還有一樣大剌剌印在聯絡簿上面的作業叫做 「小日記」 ,約莫一百字左右的空間,講個對我來說最深刻的體驗,有人寫了五十字打算交差了事,有人寫了一百字卻不知所云,有人寫生活的流水帳,有人寫每天看到什麼東西,不過這一兩年的經驗讓我發現,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反而是:「老師,小日記要怎麼寫?小日記要寫什麼?我不會寫小日記。」 其實會問這個問題的學生,我們應該要多給予鼓勵,因為我知道不問這個問題的學生,除了他們可能每天都文思泉湧以外,最常發現的事情就是,他們對他們的生活沒有感覺,他們的小日記主要就是我每天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像是流水帳的記法,我不能說這是不對的或者不好的,但是我可以說這個方面來看, 小日記對學生的幫助,微乎其微,因為記錄每天的生活,不需要用到成語,不需要用到艱難的辭

免費網路服務行銷:差別取價的魔力

Image
昨天在逛FunP的時候看到一篇還蠻好玩的文章 《長尾》接下來是《免費》 ,長尾理論的作者有將要發表他個人最新的市場觀察「免費」的價值,看了一下勞虎的評論,發現這個理論其實大致上用了很多經濟學的論點,所以我就開始思考,究竟免費服務的定義可適用的範圍多廣,不過認真的想想,好像只有在網路發達的年代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大家想要知道作者的理論是什麼,還有勞虎先生的評斷,可以點選文章的連結進去看。接下來開始來看看網路產業的免費服務到差別取價。 上面是經濟學原理剛開始一定會交的一個線圖,也是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經濟直覺,就是 供需理論 ,而在供給曲線(supply curve)和需求曲線(demand curve)的交點就是市場的均衡點(equilibrium),透過均衡點我們決定了交易的數量以及市場價格,這也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經濟學運作。 需求曲線是透過每個使用對商品不同的願付價格(willing to pay),因為大家的偏好不同,對商品的感覺需求也不一樣,所以就會有不同的願付價格,例如一個大老闆要去美國開會,跟一個普通要去美國旅行的遊客來說,他們對最後一張機票的願意給出的價格就會不同,自然就會有不同的願付價格,大家可以發現,不同的願付價格就讓需求曲線呈現左上到右下斜線,而供給曲線在 邊際成本 遞增的情況之下,生產者提供的價格也會隨著產量增加而提高,呈現左下到右上的斜線,就這樣構成了兩條生活中常面對的曲線。 但是因為 每個生產者跟消費者不可能完全被區分出來,所以最後定價的方式並不會因為生產者跟消費者有所不同而取不同的價格,整個市場只會有一個價格,達成一個均衡產量 ,這時候均衡價格必然會低於一些願付者的願付價格,例如上述案例中,我們不可能分出每個使用者對機票的急切需求性,所以只能夠訂在一個價格之上,如果老闆願付價格是一張5萬,但是最後市場價格是一張3萬,則差距的2萬就是所謂的消費者剩餘(comsumer surplus),另一種說法就是對消費者產生的福利。 另外一個部份就是廠商的層面,透過同樣的方式我們可以知道有生產者剩餘,因為市場價格可能比某些廠商訂出來的價格還要高,這時候多拿到的部份就市場的生產者剩餘(producer surplus),例如某些航空公司願意提供一張機票的價格約2.5萬元,但是市場的價格是3萬元,則多出來的5000元就是生產者剩餘,對生產者也是一種福利

改分數,不代表公平,更不能創造繁星!

Image
這幾天有一個新聞讓很多人感覺不知所措,其中包含了學校裡面的老師、學生,另外還有學生的家長,就是台中縣私立常春藤高中修正分數,使該校能夠參與繁星計畫的同學多出了10倍之多,事情爆發出來之後,教育部已經決定重新審核常春藤高中學生的資格,以及交由相關政風單位查詢,並且追究責任。 為實現「照顧弱勢、區域平衡」理念,...,以發掘全國各高中之英才,期使每一所高中具有潛力之優秀學生,皆有就讀優質大學之機會,進而培育未來之社會中堅。 上面這段是 繁星計畫的宗旨 ,如果要我來抓重點大概就是頭尾這幾句話: 照顧弱勢、區域平衡、培育社會中堅英才 。基本上我並沒有打算要評論繁星計畫這個政策的好壞,因為這個政策是在我離開了高中生活之後才開始出現的,況且我也沒有立場評論這個政策的好壞,因為我既不是弱勢族群,又是個台北市民,讀的大學還算優質(北部國立大學),所以在一個既得利益者的情況,我並沒有資格評論繁星計畫的好壞,更何況我連這個計畫都沒有參與過。 其實一開始我對這則新聞是沒有什麼看法的,直到昨天看了家長在新聞上的畫面,加上激動的言語,卻讓我大腦不自覺思考一些事情。 教育部開會認定常春藤高中涉嫌違法,人為調整學生成績,已錄取的十一名學生可能遭取消資格,家長昨天大表不滿,陳姓家長哭著說:「 如果不承認孩子上榜,馬上從樓上跳下來! 」家長會長林隆深也說,成績去年十一月送出,主辦單位放榜前應先核對,不該讓學生承擔後果。 陳若慧指出, 常春藤中學此次微調分數是家長一再反應,好班、普通班分數不一,無法呈現真正排名。 陳若慧表示,學校與老師專業考量後, 經協調做出決議,並非做假 ,檢討老師並不公平。 針對繁星計畫錄取資格可能生變,學生家長黃明輝憤怒地表示, 他與女兒根本不知道所謂微調之事,卻要背負莫名的罪名 ,如果教育部取消錄取,他一定到教育部抗議,既然已放榜且錄取,取消錄取讓他們「情何以堪」,況且這些學生都通過門檻,也沒有影響其他考生權益,並喪失推薦甄試的機會,家長不會接受不錄取的決定。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家長說,他的女兒很在乎這件事,無端受到不名譽的指責,心靈飽受創傷,甚至憂鬱寡歡,這些學生正逢敏感脆弱年齡, 僅因學校的評分瑕疵,就讓她們受到這種懲罰與罪名,用小瑕疵來否定整體表現,這樣公平嗎? 不知道大家看了上面三則報導之後有什麼感覺,但是我覺得這些家長、師長的想法有一個共通的特色:結果論。利用結果來合

流動性風險應由央行、對等金融機構處理

Image
選舉已經結束,但是新聞可不會就這樣停下來,選前數字周刊報料 台灣郵政(中華郵政)在程序未完成的情況之下,先行轉存新台幣一百億元進入陽信銀行,事後才補足相關審核手續 ,事情發展了幾天,看起來這一件事情是真的有發生,並且真的是照新聞所言,在程序為完成的情況之下,就已經把錢轉進去陽信銀行的戶頭,不過這件事情牽涉的層面不僅僅只是政治面,對金融體系還有經濟的影響會看起來更值得討論。 郵政是一種特許業務,在台灣透過郵政法授與台灣郵政總局經營包含遞送郵件、儲金、匯兌、簡易人壽保險、集郵及其相關商品、郵政資產之營運。2002年7月郵政法修正之後正式在2003年民營化,取名為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原本的郵政儲金匯業局之儲匯業務也轉由中華郵政公司全數承受,2007年2月9日配合政府政策改名為「 臺灣郵政股份有限公司 」(郵政法尚未修正),所有經營業務與中華郵政公司相同。郵政公司可以經營儲金、匯兌的業務,感覺起來跟普通的商業銀行一樣,但是這裡存在一個極大的差異,郵局跟商業銀行在國內金融最大的差別在於, 郵局不能夠進行「放款業務」 ,也就是郵局可以接受存款,給予存款利息,但是不能夠借錢給別人。 金融業早期主要的營利模式就是在於存放款間的「利差」,大致上都可以保持在約2%以上,所以金融機構只要能夠多一點貸放,並且確保債權品質,就能夠賺取多一點的利潤,不過這一點上面郵政公司是不被許可的。但是既然是接收存款,我們又不是零利率的國家,郵政公司還是要針對存款給予利息,但是總不可能用大家的納稅錢去支付利息,所以收受存款之後必然需要進行一些投資的方式,但是為了保全穩定獲利,自然投資的方式很保守,大致上就是存放在其他金融機構或者是中央銀行,賺起大額儲蓄的利息。 郵政儲金超過四兆的規模,其實要能夠或許利息是在很大的部位之上,所以轉存其他金融機構是相當實際也安全的投資。 不過這次 陽信商業銀行 跟郵政公司轉存的事件,除了在程序上未完備以外,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發生。根據交通部次長兼台灣郵政董事長何煖軒所言,郵政公司轉存新台幣100億進入陽信銀行是因為要穩定陽信銀行的資金缺口,避免擠兌發生後產生的流動性風險,並且 這種事情是長期下跟政府配合的決定 ,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 陽信銀行非目前金融重建基金(RTC)列管之問題銀行,所以不適用金融重建基金條例,在陽信銀行中的所有存款保險主要由中央存款保險公司承受,但是

2008.03 流量報告

Image
三月是我文章產量很少的一個月份,要說為什麼其實我也很難說的上來,可能是因為學校課太多,加上自己每天晚上都有事情所以變得很忙,加上自己每天都在醉生夢死,所以就少來打文章,尤其是這個月的上半我很少閱讀,發現自己沒有什麼東西好寫,令我自己真的很難過。最近已經慢慢找回自己閱讀的感覺,希望未來可以多分享自己的看法給大家,不過多是自己的觀點倒是真的。 上個月應該是這個Blog很關鍵的一個月份,從流量統計資料來看,Blog的瀏覽數字已經維持在一個比較平穩的狀態,大概每天會有50個人來看這個地方,雖然我不太了解大家都怎麼到這裡,可是從以前一篇文章可以帶來近500人的人氣,現在這個穩定狀態看起來是個很關鍵的轉折,或許無形之間大家都會想要看看這個Blog,有一群會來看的朋友,也有不小心會新加入的朋友,很開心每天都有這麼多人欣賞,這個數字已經比我設立Blog想的人數多很多了,希望未來自己可以繼續加油,也很感謝這些固定來參觀的朋友。 大家可能會發現我三月份打的文章都很偏政治跟商業經濟,反而少了一些可能大家比較有共鳴點的社會觀察文章,我想這一部分是因為我在定位自己未來的方向,所以在做另外的嘗試,另外一個部份是三月份因為選舉的關係,我很少關心社會(畢竟媒體都是選舉新聞),也比較少思考,所以文章產量也就比較少,不過不代表我已經放棄了寫不同領域的文章的想法,或許我可能會套用不同的觀點進去討論也說不定,不過重點還是在於要多思考,看到自己以前寫的文章這個月又重回了前五大點閱率的排行榜上面,感覺很開心,畢竟自己以前打的能夠有人繼續看,令自己很感動,未來我也會繼續努力下去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月我完結了一個星期六專欄的第一主題,其實還蠻有成就感的,畢竟寫10篇一系列針對同一個議題的文章,感覺還蠻另類的,未來如果有新想法會再以專欄方式呈現,希望大家會喜歡。 2008.03 點閱率最高文章前五名: 1. 2008大選: 一中或兩岸,重點是共同市場! 2. 匯率直升,有什麼影響? 3. 大學生缺少國際觀是哪裡出了問題? 4. 2008大選: 一黨獨大?真的很恐怖嗎? 5. 數學不好?其實這大多都是國文的問題。 謝謝大家這個月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寫下去,希望大家也可以多給我回應,或者一起來討論相關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