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October, 2007

中國崛起 (中) 轉機等於危機 (#12)

上一篇談到了中國經濟崛起為不爭的事實,但是其實轉機下隱含著危機,經濟崛起使得每個人平均所得提高,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勤儉是美德」一直都是最為人所提倡的。 高儲蓄率 成為中國最為嚴重,也可能普遍影響未來的問題。 ∮家庭高儲蓄 儲蓄可分為企業、政府、家庭,中國整體儲蓄率高達46%,遠遠高於其他先進的工業國家的15%左右,很大的因素在於 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並不是鼓勵消費的 ,而是告訴大家盡量開源節流、勤儉持家。另外一方面是中國缺乏一種可以妥善運用的投資工具。 消耗儲蓄主要在兩方面:投資和消費。其中投資又比消費容易的多,依照常理,既然是投資必然會有所回報,這種可以獲得報酬的方式,其實正是保守成性的中國人需要的,但在最近中國股市大漲以前,並沒有任何好的理財工具,可以提供穩定的報酬,除了放在政府經營的銀行之中,也很難得到額外的利息、投資報酬。這點可以從2006年大陸股市上漲幅度迅速,「炒股」成為中國人民重要的投資以及閒暇時間的活動之一, 股市的高報酬率讓長期僅定期存款的民眾產生了觀念上的改變,但當面臨股市高風險性的時候,中國民眾保守想法也毫不吝嗇的表現出來 。今年六月,中國股市再度震盪下挫,許多個體散戶以最快的速度收手,還沒有加入股市投資行列的民眾也望之卻步,致使中國國民儲蓄一下子又增加了1600多億元,全國國民儲蓄17兆,股市與儲蓄的互動效果強烈展現。 除了投資以外就是消費,但其實中國人與其說節儉不如說是「窮怕了」,大部分進行消費的不是廣大因為經濟發展所得逐漸提升的勞工階級,反而是大戶人家,這樣的 消費基礎高度M型化 ,小家庭不敢消費,因為他們擔心未來錢不夠,大戶人家不斷的消費,成為奢侈品的老主顧。那不消費的錢又將流向何處?沒有錯,就是往銀行去,同時大戶的賺錢能力遠比花錢能力好,所以不僅僅是小戶人家,連大戶人家都有一定比例的存款,銀行於是就把國民儲蓄不斷的累計上去,中國成為高儲蓄的國家。 ∮企業少投資 高儲蓄狀況除了家庭以外,還發生在企業界。雖然中國前景一片看好,但是其實企業在投資中國仍有深深的疑慮,主要的原因在於政府的不穩定狀態,在大陸現行的以黨領政體制之下,書記永遠高於各縣行政首長,也就是說黨才是最高的決策中心,當地方首長想要進行什麼開發的時候,沒有黨的支持,門兒都沒有。 中國剛結束的十七大,除了金融界大幅提升地位以外,其實更需要注重的在於中國提出了 產

中國崛起 (上) 政府+民間=可觀的經濟力(#11)

中國崛起是近年來普遍討論的經濟議題, 2008年北京奧運、2010上海世博會等國際大型活動舉辦權都落在中國手中,足見中國再未來的國際社會必然存在有一定的影響力,由此可知中國崛起是不爭的事實。然中國崛起隱含著許多問題,很多人認為中國即將面臨泡沫化的危機,此論述其來有自的,本系列的文章將分成三階段論述,從中國崛起的經濟面切入,後進入經濟面的疑慮,之後以中國政治面的疑慮作結。 以廉價的勞力為本 經濟活動是衡量社會經濟現象的重要指標,如果社會大眾不消費導致經濟停滯,雖然個人財富得以累積,但是全體國家經濟景況則會下降,原因是目前用來航衡量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為 GDP (國民所得)。美國九一一事件之後,紐約市長朱利安尼並不是以救災為最重要的任務,反而是在可能陷入高度不景氣的氣氛當中鼓勵所有的市民盡量出門消費, 唯有金流才會促成物流,有物流才會有生產 ,所以消費為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事情,消費刺激景氣,也是不爭的事實。 往往在我們談到中國的時候,常說 優勢就是-廉價的勞力、廣大的市場 。基於這兩種優勢,中國在1978年到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之後,開放沿海城市設立自由貿易區,造成了中國經濟快速的成長,截至目前為止, 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維持在10% ,此在東亞地區國家一枝獨秀,台灣、南韓最高僅能達到8%,可見在鄧小平施行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崛起,主要原因是因為「廉價的勞動力」。 從各國紛紛前往中國設廠可窺知一斑,藉由廉價的勞動力讓勞力密集的產業如紡織、製鞋等前往該地設廠,藉由廉價的勞動力降低成本,另外前往中國設廠有助於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分工,降低運輸成本。工廠增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經濟成長帶來個人所得改善,收入變得豐厚,想要享受的生活品質增加,便出現的重要的轉機-「 消費 」 。 開啟消費市場 在我們談論中國的消費市場時,其實我們可以區別兩種消費市場,並且其間的歧異度甚大,分別是來自政府或來自人民的兩種。 來自政府的消費市場,主要是重工業為主 ,隨著2007上海殘奧、2008北京奧運、2010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中國積極翻新舊城市,希望在給予別人不同於以往落後、老舊的觀感,由奧運主場館鳥巢運動場、水之方游泳館的建築,可發現中國對於重工業的需求量龐大,近幾年國際鋼鐵價格大漲也與此有關。在威權體制的政府領導之下,對於消費更加沒有疑慮的進行大肆的消費,只要求能夠做到最好。 另外

大學生為什麼要做直銷?(#10)

最近新聞充滿著對 森青利通公司 跟大學間的抗戰,有些人說 「加入直銷有什麼不好,總比讀大學好吧!」 記者採訪時後,更有貴為台灣第一學府的學生公然對記者咆哮,其實直銷這個行業在台灣盛行已久,甚至是在日本更為許多主婦主要的收入來源,但為什麼有些人對於直銷很反感(包含我在內),其實可以從幾個地方看出這次的爭議:是否以詐騙手法吸引學生?但是這已經不是主要的問題所在,現在爭執最主要的問題是:只要我能夠賺錢,月入十萬甚至百萬,我加入直銷公司有什麼不可以。 其實,直銷的模式很簡單,有一個公司提供商品,然後他需要人力幫他們銷售,他們說法是在找銷售員,或者好聽一點稱之為業務人才,然後用業績的分紅制度,簡單而言就是 「賣越多、賺越多」 ,而且不能夠沒有業績,不然這樣就沒有分紅啦,也就沒有收入,所以加入銷售行列(會員)時一定要先購買一套商品,然後自己有業績之後,公司才會進行正式的評價。 乍看之下,這一種銷售模式並沒有什麼不好的「no pain, no gain.」很符合人之常情,自己先投資表示對公司忠誠,對產品認同。那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大的爭議,甚至是社會集體的反感(此部分集體不代表社會全體)?原因是:「加入的人是誰?」,通常進行直銷模式的最末端,簡稱為下線,往往都是主婦、大學生,真正屬於 藍鑽 階級的往往是公司高階人員,他們沒有業績壓力,不需要出門銷售商品。可是主婦、大學生因為自己已經 先行投資 ,可能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金額,他們有銷貨的壓力,自己沒有辦法完全消費自己先行投資獲得的商品,所以轉手成為他們第一次的獲利來源,然主婦跟學生的 人際網絡 有限,他們人脈觸角不夠廣、深,做推銷員生意,如果只做自己身邊的人,往往最早失敗。 除了銷售貨品的抽成以外,直銷的最大重點在 「人」 ,找下線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只要你能夠拉人近來,近來的先行投資就是一種商品的消費,公司自然會有營業額,所以激勵 「人拉人」 的獎勵制度應然而生,只要拉人近來就頒發獎金,很類似台灣行之已久,早期的老鼠會運作模式,只要人頭夠多,什麼都可能可以達成,尤其是一個如果消費1萬,一個人又拉兩個人進來,一個人可以帶來的產值就是3萬,如果全公司擁有1萬個銷售員,光靠先行投資就可以擁有3億的營業額,假設全體的獎金比例為10%,公司人可以保持在上億的業績,當然此部份還沒有加入銷貨收入,如果加上去,公司不需要設立總部,只要有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