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December, 2007

落葉歸根:黑色幽默,堅持的力量。

Image
我有固定收看國內三金獎(金曲、金馬、金鐘)的習慣, 落葉歸根 這部電影是我在看金馬獎的時候才知道的,其實有點慢了,已經上映了一年多了,直到現在我才看完。一開始是被金馬獎主持人的介紹詞吸引住了,說句實在話我對這部影片的歷史了解的不深,好想是移植一個很有名的劇本叫做千里背屍排成電影了,不過這部電影真的很值得推薦,我本來想要用中國的「練習曲」當作標題,可是想一想還是覺得不要好了,畢竟很多相同的不分也很多不同的的地方。 故事背景架構在兩個打工的好朋友身上,其中一個朋友老劉喝醉最後醉死了(其實我也不懂為什麼死的),另外一個好友老趙因為一句承諾的話:「我背也要把你背回家鄉去。」所以拒絕了工地當場火化的要求,自己離開工地,一路帶著老劉的屍體搭巴士、睡旅社,路上遇到被搶、被偷、被騙以外還遇到很多好心人,還有如意的美嬌娘等,最後還是敵不過法治的問題。 期間老趙遇到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餓肚子已經是家常便飯,最後身無分文,擔心自己沒有任何能力送老劉回到家鄉,本想就地埋葬老劉的老趙最後竟然興起一同異地長眠的想法,還好有好心的養蜂人家救了他們,最後還沒有到家鄉就先火化了老劉,隨著千辛萬苦即將告一段落,老趙回到了老劉的家鄉,卻被每年不斷上升的鬍水逐漸被淹沒了, 整個村莊都已經遷移了,最後縱使回到了故土,其實還是沒有辦法入土為安,電影畫面就在這邊畫下句點。 其實今年我也看了一部同樣的敘事拍攝手法的電影,也是台灣今年很棒、很有質感的國片「練習曲」,故事描述一個大四的少年自己一個騎著單車出發,一路上經過台灣每個鄉鎮,遇到每個很棒的風景和每個很棒的人,最後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彰化看爺爺、奶奶,遇到鄉土民情的媽祖遶境,看著爺爺「鑽轎下」不禁留下男兒淚等等, 當我看著落葉歸根不自覺就想到練習曲每個畫面的感動,隨著老趙帶著老劉的一步步的踏上返家的路途,其實我們好像也跟著他們進入了一樣美麗的情境之中,或許這就是電影的力量吧! 很多人都說電影帶著很黑色幽默的感覺,我想這應ˋ該事者呃老趙這一路上遇到太多的人,一開始打劫的流氓是整部片第一次帶到(應該也是最後一次)「落葉歸根」四個字的對白,最後流氓被感動了所以把打劫來的前才全部給了老趙,但也因為這段過程老趙洩漏了老劉是個屍體的秘密,最後落得離開巴士。 隨著路途的遙遙無期,人的希望也是漸漸的從熱情到冷淡,因為錢被偷了所以身無分文的老趙,落到要去幫別人哭喪後的腳尾飯肚子,而

東山再起後,併購的雄獅宏碁

如果歷史是個財貨:228過度消費效用遞減

Image
針對歷史我們有很多想法,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歷史之中,但是很多人並不是使用嚴肅的態度,反而是將歷史看作是一種物品,不斷的消費。沒有錯,如果身在台灣的社會之中,很多人就會發現我想要講的就是一個社會亂源-「政客」。這裡要先釐清,政治家、政治人物、政客三者之間是有差距性的,我不知道要怎麼完整的形容但不得罪人,所以我只能說三者裡面政客最不可取。 教育部在這個月已經把中正紀念堂徹徹底底改成了台灣民主紀念館,我個人是覺得叫什麼真的不太重要,畢竟對很多人來說那塊廣場、那棟建築有他們自己心中的意義,無需要透過不斷的渲染、改革去改變什麼,認同的人早已認同,不認同的人也不會因為改名而轉向認同。 但是昨天教育部主任秘書莊國榮先生陳述,未來將在館內的蔣公銅像四周釘上鐵欄杆,並且在欄杆上面掛上228受難家屬的照片,另一方面兩邊將設計耶路撒冷 哭牆 之形式的牆壁設計。就這一點而言,其實我完全沒有辦法理解這樣做的用意,具官方認為是想要表達空間解嚴的意念,可是就空間解嚴的原始涵義而言,開放參觀就可以達到部份的空間解嚴,另外一方面可能要配合更實際的景觀設計等等才會有真的開放的感覺。不過 我認為單單以教育部的規劃,其實只是形式上的空間解嚴,實質意味仍然處在不是相對開放的空間設計之中,尤其是在設計228受難者及哭牆,基本上就不太能夠以空間解嚴的思考套入使用。 就我個人認為這部份也僅僅只不過想要再度消費228的議題,特地在故總統蔣介石先生銅像面前架設柵欄並且嵌入228受難者的照片,無疑就是簡單的意識形態上塑造蔣故總統為228事件的元兇之形象,另外一方面也透過這樣的設計再次打出悲情的力量,不過我認為這部份已經 過度的消費228這個議題,歷史在現在的政客眼中,好像已經變成一個耐久的消耗材,不斷的拿出來使用,歷久不衰。 然學過經濟學尤其是再個體經濟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法則叫做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也就是當我們消費一個財貨的時候一開始的消費產生的效用是很大的,隨著消費的增加自己滿足感會不斷的上升,我們稱之為總效用的增加,不過其實每段消費增加所帶給我們的每個單位增加下效用是遞減的,隨著得到的數量越多,得到後的喜悅程度也將會不斷下降,最後會到達沒有效用的階段。 之後再增加消費,反而會造成噁心、想吐的感覺,也就是邊際效用為「負」的階段,這

數學不好?其實這大多都是國文的問題。

Image
自己當家教當久了有一個很深的感觸,現在的國中生的閱讀能力真的令人不敢恭維。其實我沒有辦法明確的指出關鍵性的原因在哪,而且我自己也不是教國文的(應該很少人請國文家教吧!!),但是看著他們連數學題目都不懂的時候,我一切都只能望洋興嘆,有時候在上課也會忽然不知道該怎麼用中文講課,可是如果全部講成數學的演算,他們應該還沒有大學這樣耐操吧! 其實教了這兩三年數學家教,我深深的體認到 現在的國中生數學不會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的國文能力真的普遍弱化 ,這牽涉到了幾個層面的問題。 一、國文還是我們的官方語言: 既然名之為國文,就是我們國家所用的語文,也因為這樣國家不管任何考試或者教學方向,大部分都還是以國文為主體,至少一些專業科目的考試都是用國文出題的,至少國高中階段是這樣,連考英文都是用國文出題的,當然到了大學不一定。這裡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矛盾,雖然我們教育不斷的減少了國文上課的時數,以及選讀文章的品質,但是卻沒有把國文拿掉,也就是說 我們拿掉的是能力,不是一個項目,如果有了項目卻沒有能力,這個項目反而會變成一種艱深的壓力。 二、因為沒有能力,所以選擇放棄: 這是目前國中學生最普遍選擇的途徑,通常一個數學題目約三到四行,可是對中學生來說,簡單陳述的方式反而沒有辦法讓他們了解題目到底在問什麼,所以因為看不懂題目,我索性不算題目,我最常遇到的小朋友留白的部份他們都只是簡單的跟我說一句話:「我看不懂題目。」可是明明就是簡單的中文字,連查字典都不用也不會用到成語的題目,其實簡單來說 「看不懂」只是他們一種逃避的藉口,選擇放棄理解才是他們核心的概念。 三、不斷疏離下,漸行漸遠: 隨著上面兩種方式, 產生了一個排斥心理之後就會不斷的疏離,他們不願意面對比較有結構性的問題,甚至連一句句的拆解也是希望別人幫他們完成 ,這個時候出現最嚴重的問題是,透過一句句的拆解,我們沒有辦法建構完整的邏輯性思考,但是如果不透過一句句的拆解,那就沒辦法找到一套完整的方式讓他們算完題目,其實我自己知道,他們多半是採用逃避的心態,真的講完題目他們又說好簡單,只是他們不願意看完題目去整理成一條條的算式罷了! 就這樣,大家開始不想要算數學, 我不想看這麼多的文字,因為這些文字讓人頭好痛。 數學題目有一個特性,就是沒有廢話,也因為這個特性數學需要比較強的邏輯思考能力在背後支持,但是當我們看到國文教育不斷改革之後,這些能

知足未必常樂,但不知足卻產生負面能量。

Image
常常逛Ptt的我,最喜歡看的版有綺貞版和蘇打綠版,不過最近兩個版都吵的沸沸揚揚的,大致上的事情經過就是兩個歌手都將要開小型的concert party,但是因為買票的方式是要用排隊的,所以造成很多人落空,畢竟限量是殘酷的,但是還是很多人不解為什麼需要這樣子折磨大家,甚至拉高一個層級來問說:歌手到底還愛不愛我們?我不能說這是非理性的,只是個人覺得有點太誇張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當過志工的經驗,我個人今年跟去年參與了幾次世界展望會的志工,其實說真的 有些受助童他們的環境不若我們的好,卻過的很開心。 我記得最深刻的印象是擔任小隊輔的時候,有一個常常被欺負的小朋友(大家成長過程一定有這種人吧),他很愛吃也帶著很多零食,有一次我看他被欺負了,我其實不知道原因是什麼,為了轉移話題我看他正在吃巧克力,就跟他說:「吃這麼好吃的甜食,怎麼都沒有分一塊給我。」當下的他一點反應都沒有,我也沒有掛在心上(我不愛吃甜食),結果過沒幾分鐘他就點點我的背,偷偷從後面塞了一塊巧克力給我,因為天氣熱其實已經有點融化在他手上了,雖然他一直要送給我,我還是回絕了他,不是因為太噁心,是真的我不喜歡吃甜食(只吃特定幾種),但是最後他依然帶著滿足的笑容離開。 故事的後續發展很簡單,這個小朋友還是不斷的被欺負,可能是宿命吧!但是其實從這些過程當中,我看到的不是一個脆弱的小朋友,而是每個天真無邪的想法,很多人可能很少接觸到我們這麼多的資訊,帶著錯誤的觀念;很多人可能沒有很棒的家庭背景,卻可以認真的過生活;很多人沒有好的物質生活,卻簡單的發揮自己的力量努力著。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分享,但其實我不知道他們到底快樂與否?可是我可以發現, 至少他們會了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從簡單平凡的生活中發現快樂的所在。 不知道長大後的大家有沒有懷疑過一件事情,很多小朋友自己一個人卻可以玩的很開心 ,可能只要一支筆,一個小鈕扣就可以玩的滿頭大汗,這是我上個星期在安親班打工親眼看到的快樂,一個一年級的小朋友,在一個兩坪大的空間,用一支筆把鈕扣彈來彈去,就滿頭大汗的開心笑著。 這些故事其實都太簡單也太平凡了,或許不會有人注意到這些小事情,或許那些已經成熟的人將這些故事棄之如敝屣,可是他們真的是很快樂的活著,也快樂的徜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為什麼?我認為很簡單的原因在於他們容易滿足,因為他們「知足」。 就只是這麼簡單的兩個字,卻

世界是平的: 是被剷平的 (閱讀筆記No.005)

Image
《 世界是平的 》( The World is Flat ),已經是前年出版的書籍,我看完到現在已經大概也有一年之久了,不過還是覺得很值得推薦給大家的一本書。作者是知名的新聞記者 Thomas L. Friendman ,透過自己的採訪跟觀察寫下來的一本書,有點類似全球經濟趨勢的分析,不過因為作者身處美國,所以其中的觀點還是很多在美國自己本身的在地企業觀察,案例也很多都是美國的案例,不過美國貴為全球第一大的經濟體,以他們國內自身的情況舉例說明,其實也相對適用在一些相同發展程度的先進國家之中。 世界為什麼是平的?書說透過詳細的觀察跟分析告訴我們不是自然的因素,也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而世界之所以是平的是因為它是被一台台的推土機所剷平的。 這些推土機在Friedman眼中就是一套套跟以往不同的生產模式以及行銷模式,其中有現在很流行的經濟用與儒跨國貿易、產業外移、服務外包等等 ,主要是說明,當現代經濟發展程度不斷的提高,新的生產模式出現,許多國家基於成本利益的考量而外移產業到低成本的國家,最後造成了產業外移製造的情況;另外一方面,人力資本的問題漸漸透過教育解決,而也因為全世界的通訊科技發達,所以相關的服務產業透過這樣的利基,反而成為了外包重要的情況;國際間的貿易也將更為盛行,因為成本會不斷的降低,產品的品質卻不斷的趨近於相同。 談到了中國跟印度等新興國家的崛起,Friedman更是直接陳述了這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因為他們相對於現在發展良好、程度高的國家擁有更廉價的勞動力,這部份是某些因為素質的不同,可是 隨著經濟不斷的蓬勃發展,未來將會成為不可以忽視的力量,最後中國跟印度的人力資本會極具有競爭優勢,因為人口眾多,要能夠產生的菁英其實已經在天生的條件上刻苦,當然出現之後也會成為優質的人力資本。 另一面就產業的結構,岸外生產在人力資本相對便宜的地方也是趨勢,印度優質的人口已經共通的語言,讓他們具有競爭力,最後也將取代一部份的美國人口之行業,卻能夠產生出同等的商品價值。 隨著一台台的推土機鏟平了整個世界,最後也將剷平每個產業內的分際,因為每個人不僅僅透過科技的發達獲得更多的利基,也因為科技的發達,資訊相對容易取得流通程度增加 ,反而大人物對小事能夠處理的逐臻完備,小人物也可以對每件大事情以更有建樹的提議,大人物可以做小事情,小人物也可以處理大事件。 而 隨著分際消失,自我充實變

習慣否定社會下,創造的可怕循環效果。

Image
今天我去家教,結果家教的小朋友正在削火煤棒,就是童軍必修課程的一項,其實他從昨天就開始削了,聽說是要幫姊姊完成作業,昨天還被稱讚削的還算不賴,結果今天有幾個加入過童軍的小朋友一看他的作品,直接的說了一句:「這樣燒的起來才怪。」說真的,是當下沒有什麼大感覺,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小朋友不是走樂天派的話,可能已經大受打擊了。先平心而論,我是覺得削的還不賴,可能還是不夠標準,但是應該是可以點的起來啦! 不知道大家身在這樣的社會,有沒有體會到一種感覺,我們台灣人不知道是因為曾經苦過還是因為天生需要有悲觀主義,所以在我們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反而是否定先於肯定,講好聽一點就是藉由不斷的否定之後,發現自己的缺失、不足之處,接下來可以往更好的方向邁進,達到最好的結果;講難聽一點就是,我們就是看不爽別人已經有一點點努力的進步,所以我一定要用否定的方式,將別人殺的體無完膚。我沒有在西方有長期的待過,但是我聽說他們比較不會用否定的方式去面對人,尤其是在教育之上。 台灣這種態度從小到大一直都延續著,如果不是學教育的人,在教導別人的時候可能都是這樣的,不管別人的能力為何只設定單一一個標準,沒有達成這個標準的就是不好的,當然值得拿出來好好的數落一番,直到別人達到了自己設定的門檻,還是簡單的一句「知道了,不錯!」解決,在很多人生活歷程中或多或少都有經歷過這樣的挫敗,但是卻不是真的失敗了,而是面對態度上的失落感。 其實這是很可怕的一種後果,正因為大家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都是這樣的否定態度,接下來長大結婚生兒育女之後,也會轉嫁這種方式在小孩上面,也是透過自己面對高標準的要求去看子女需要達成的門檻在哪,而且隨著教育普及,受到高等教育的父母越多的時候,他們對門檻的設定自然就會提高,很像是一種乘數效果的方式向上飆升,漸漸的小孩子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不是因為他們做的不好,是因為他們做的「不夠好」,可是大家卻往往會忘記了,自己是經過多少年累積的經驗跟知識才達成現在這樣的景況,培養出自己認為還OK的自己。 另外一方面,門檻也是個很不理性的計算,因為門檻的設定通常一定會帶有主觀的意識的介入,如此以來可能容易忽略了每個人天生的能力就不一樣,不是DNA配對就一定會截長補短,成就一個完美的優生學,每個人既然不可能成為通才,那又何苦定一個門檻,或許是一個永遠無法完美達成的門檻,反而造成了父母師長們最後面對一段段的失望,小孩也因為

為什麼要學歷史不用學化學?

Image
「為什麼要學歷史不用學化學?」我想這一定是很多理科學生心中的問題,也可能因此他們感覺他們受到了不平的待遇。這個學年度我讀的大學剛剛修改修課規定,把歷史從共同必修領域刪除了,也就是說未來歷史變成通識不再是大家都需要學習的事情。我不知道大家對於這種事情的觀感如何,但是我個人是覺得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太好,或許是因為我讀的是社會學科,所以會有這樣想法,可是其實我是真的覺得人文社會學科時再是很重要的一環。 這應該是長期以來自然科學跟社會學科討論的問題,為什麼大家共同必修都是社會學科,不是那些自然學科,不然就是處在分野中間的那些學問,例如心理學等等,大家都強調應該要去了解,像是大家都會說要去了解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等,可是只要一談論到化學、物理、醫學等大家就開始想說那是專業的事情,這種事情要交給專業的去做。 無形之間似乎大家心中已經界定了對自然學科有一個很大的門檻存在,而對社會學科的障礙跨越較小。 我認為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於,在我們談論社會學科的時候很容易可以「概念化」,這一點是沒有辦法在自然學科上面運用的。 什麼叫做「概念化」?就是能夠 將比較專業的知識透過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去解釋,當別人在了解這門學問的時候只要能夠透過直覺想像,就可以解釋大部分的內容,也就是在討論結果的時候我們不用講太多過程,或者背誦繁複的模型、公式,容易可以理解。 也因為概念化的重點因素,人文學科主要關心的方向在人跟社會,當然也比較容易透過概念化的方式闡述比較複雜的過程,大部分我們學習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等,很多時候我們會先講解透過直接發想到的結果,然後再用真實的理論或者模型來詳細的解說「為什麼」,反而給人一種比較容易貼近的感覺。 大家一定身處在社會和人際相處之中,所以對於這些學問的了解跟深刻體認必然較為有感覺,這時候當然認識「為什麼」事件重要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簡單的了解為什麼。 自然科學雖然也是跟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其中牽涉了太多「技術性的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太多的化學符號、物理作用的運算在其中,這些學問牽涉的技術層面不是生活中必然能夠了解的,並非每個人都可以了解微積分,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了解化學式, 當然這時候要參與這個學問自然就形成了一個門檻,不像是社會學科你只要會語言的表達就可以進入了解,也因為這樣無形的門檻造成了自然學科較難以變成一種大家都會了解的學問。

價值改革非取代,而是追本溯源。

Image
最近我已經不太看台灣的新聞了,充其量看看財經新聞,畢竟這比電視上輪播的新聞好看多了,有點擔心自己資訊取得比較LAG,但是想想也罷,上網看看新聞還可以自己有決定權,不是像打開新聞台一樣強迫接受每條可能我不喜歡言論等。 不過說真的最近吵的問題一來不是太過制度面,就是太過沒有實際解決的可能性,簡單來說就是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問題,也只是假問題,單單只是為了一個字:「爽」。 不過對於近來吵的沸沸揚揚的話題總是該做一點結論,主要就是在討論-戒嚴-這個名詞的問題,我之前已經打過了 當國家元首說出戒嚴 來說明了個人的觀點,我說了我立場很明顯,就是極度排斥這種說法,因為真的對民主價值的傷害以及餘蔭會很產生影響,但是媒體還是不斷的利用XXX是戒嚴的前兆來不斷的陳述可能中央跟地方的義氣之爭,反而不顧帶來的影響跟觀感,如果有些做功課不夠嚴謹或者對台灣政治現況不了解的國家,他們媒體的外電報導說不定會真的以為我們國家還是個隨時都會回到威權統治的社會呢! 這一切的問題在究竟是沒在傳達這個概念?很明顯的矛頭必須要指向總統大人(我不要那些客觀的保持個屁中立),畢竟只有他講出來才會具有影響力,不然的話隨便個小人物講出來,其實憲法並沒有賦予這樣的權力,更遑論有要有任何的影響力了。提出這些的背景其實是在於要解決中央地方紛爭開始,接下來的中正紀念堂改制、改名、改掛牌的議題,又將戒嚴說推到另外一個層次,但是可以明顯的發現,現在政治人物操作,其實根本就是在打敗價值為前提,民進黨最常喊出打倒威權主義、取代蔣氏統治下的餘毒黨國體制等等,但是最後他們提出的方式不是在回到民主價值,而是我們要有一套新的主義來取代舊有的價值,不是民主,而是破除威權,重伸台灣本土價值。 這些論述不是這麼的不可行,應該說在客觀的層面上是對的,可是卻在他們的運作手法上產生了極大的謬誤 。當我們要打倒我們認為已經不符合現狀的價值體系時,最重要的不是我要提出什麼一套客觀,評斷為好的價值論述,而是要找到一個大家認為不可抹滅的價值,我想絕對不是台灣人的本土性或者是打倒威權體制可以表現在台灣之中,而應該是「自由」的價值。 就 盧梭 的 社會契約論 所提出的概念是, 我們要追求的不是眾意(will of all)而是全意志(general will) ,也就是那個不論何時何地都不可能錯誤,並且是對社會上最好的一種價值觀念,不是社會上所有人的加總最後多一點點

EeePC的未來,看多不看空。

Image
之前已經寫的很多關於EeePC的文章,不過大部分都集中在EeePC所引起的ASUS跟其他電腦公司相關的新聞之上,這次雖然仍使用EeePC為主題,但是換個角度來討論EeePC的行銷以及未來。本來今天一開始想到要寫這篇文章時想把題目定為「EeePC的未來釋,勢必大賣」,但是我畢竟只是個半瓶醋,每天在Blog上面響叮噹的人,所以還是改了一個比較保守的標題。 在討論ASUS推出的EeePC第一步還是必須要回到原始的問題:EeePC究竟是不是筆記型電腦(NoteBook,NB)?之前我已經提出過我的答案,我個人答案傾向「 不是 」,原因不再細細說明,歡迎大家往前查閱。也因為他不是筆記型電腦,所以衍伸出了另外一個討論的問題,也是決定EeePC未來銷量的重要問題- EeePC跟NB相互替代性的高低 -這部分主要可由消費者角度切入。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今天購買筆記型電腦的動機很多元,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真的看重筆記型電腦的方便性,能夠帶著走、隨時隨地處理個人事務的一台隨身電腦;另外一種就是想要藉由目前已經開發成熟的筆記型電腦產品,替代以往看似笨重的桌上型電腦。這兩種消費者偏好取向差異會對消費產生一個重大的關鍵點: 方便跟功能的相互抗衡 。 在著重取代桌上型電腦的消費者而言「功能」是首要的條件 ,可能需要獨立顯卡、DVD燒錄、快速的CPU、大容量硬碟等等;可是 在「方便性取向的」消費者而言,輕便、簡單、可以實現業務上的需要等,反而成為了他們的主要效用。 當我們在討論EeePC的時候,在前面重是功能的項目,EeePC的確跟現在蓬勃發展的NB沒有任何比較的優勢,可是在後面方便性取向的消費者而言,EeePC反而會成為他們選項中的一個條件。所以我們討論EeePC的未來銷售市場中,其實應該將前者排除在外討論,才具有一定分析價值。 但,EeePC憑什麼勝出? 這個問題主要焦點應該放在方便性取向的使用者大部分是需要什麼樣的功能,就我個人的觀察可以發現, 實際上對NB需求量很大的消費族群,其實學生以及高階商管人員佔有一定的比例 (不好意思我尚無統計資料),對學生而言能夠隨時準備自己的報告、文書處理、論文寫作、上網排解時間,這些都是他們對於隨身電腦的需求主要考量的事項,不過是否要能夠跑的超級快、能夠玩天堂、魔獸等等,可能是僅少的消費族群;對高階商務人士來說,資料的即時性以及處理的方便性都是他們主要考量的問

台灣唱片不單單只是賣音樂

Image
近幾年來台灣唱片業呈現了極度不景氣的狀態,在1990年代還可以有單張突破百萬銷量的可能,現在想要單張突破百萬銷量已經變成了天方夜譚。每年到了年尾我都會關心一下演藝圈唱片銷量的排名,雖然不知道準確度已經可相信程度有多少,但是也沒有其他資料可以取用,姑且相信之下,去年最好的兩張專輯分別是周杰倫《十一月的蕭邦》、蔡依林《舞孃》,大概都是在三十萬張出頭的銷量。 現在很多歌手都已經是一年固定發一張專輯,這樣的模式可能是在唱片製作時間(含創作,錄製,剪輯等)、能見度的考量,所以才會有這種固定的模式,不過也有許多歌手是很久才會發一張唱片,至於哪種有成效,我是覺得現在多久發一張已經不是重點了, 重點是到底有沒有人想要去買唱片 。 隨著近年來網路蓬勃發展,線上音樂也跟著流行起來,P2P傳輸軟體興起造成了音樂取得成本極低,甚至只是要負擔電費、網路費就可以無限下載 ,比較有心的人士就會付費去給一些經營P2P的廠商,如台灣早期的ezPeer、KURO即為兩大龍頭,但晚近卻也因為大家分享模式的多元(論壇,BT等),反而造成了這些廠商也面臨競爭,而唱片業夾帶強大的法律壓力,促使他們必須要改變。 iPod的成功造成了iTune順勢推出,似乎是特別為了合法下載打開了第一砲,隨著這樣的行銷模式創造了可觀但未必龐大的利潤,反而許多有名的公司如Microsoft等都想要效法,紛紛推出自己的音樂隨身聽設備去配合音樂下載,不過 其實這些都還是小眾市場而已,實際上音樂非法下載的問題甚為嚴重。 隨著各種方式都沒有辦法杜絕音樂下載的風行,有廠商推出了線上無線收聽的機制,KKBOX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最後公司成功之後電信業龍頭Hinet入股,成為主要經營者,目前算是獲利穩定但尚未有大幅度利潤的一家公司。隨後因為法律的壓力原先經營P2P的ezPeer轉向這塊市場分食大餅,而KURO轉型失敗只好黯然面對離開市場的現實情況,感覺線上音樂好像已經是音樂出版最後必須要走上的一條路了,而且很多台灣目前出版的音樂都與KKBOX合作推出搶聽版,企圖刺激唱片給予人的期待感及帶動買氣。 今年RadioHead大膽挑戰純數位音樂的領域,也就是他們推出新專輯但是不再使用實體唱片、通路,反而是讓大家下載,可是出兵失利,願意付費的網友、音樂支持者大概不到下載盜版的1/10,連搖滾音樂的重要團體,且是全球性的團體都面對這樣的困境,可見唱片出版已經

不正常的社會,習慣二分的撕裂

Image
我不得不說,台灣的政治讓社會變成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如果你問我說這是不是政治學可以解釋的,我會跟你說是阿,這是些是政治學理論下可找到解釋方法的情況,但是如果你要進一步的問我那政治學有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法嗎?答案是令人失望的:沒有。 如果要說這是單純的政治現象,我想沒有辦法這樣概括論之,因為政治是一種「社會價值的權威配置」,它主宰「社會價值」,所以政治的操作必然會牽涉社會面的運轉,台灣很特殊的地位在於,台灣不像是美國、英國他們從在的是社會價值的問題,就是左右派之分;也不像是中東國家那種種族、宗教文明的分野;更不像是南北韓兩者的歷史情勢的隔離。 乍看之下,台灣沒有這些問題應該呈現相對穩定和平的狀態,可是實際上的運作卻不然,因為 台灣雖然同一種族(原住民不好意思讓我忽略一下),卻存有不同的族群認同。 我們都是屬於中華民族的華人(這樣應該算合理吧),可是我們卻有本省和外省之分,這是很少見的一種情況,不是宗教差異、社會階級的不平等、價值觀認同相左等等的因素,卻是因為我們進來台灣的時間比較早還是比較晚,我們會不會多講一種語言的差異而造成了這一種分野。 不能否認這種分野存在種種歷史因素於其中,像是大家很喜歡講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等,都是讓族群二分的問題浮上檯面的歷史背景,但是直到 近幾年來台灣政治民主化之後,族群問題更加嚴重,其中最重要的政黨的操弄,就算我們很多人反對這種事情,但是不能否認其實已經發生。 只要選舉能夠贏,任何一種方式不論對這個社會的影響大小,用就對了,反正等到權力到手之後再想辦法彌平傷口,但通常這樣的作用只是等待下一次的撕裂, 結痂的傷口再度被撕裂的時候,其實痛楚只會加倍不會消失。 我不想要去追究到底是誰的操弄比較深,所以造成社會現在分歧如此的嚴重,因為只要說了一方就會得罪另外一方,可是兩方都說這種太鄉愿式的作法,實在是沒有辦法提出有建設的論述,而且這一點大家心中自有公評,也不是看完一篇文章就會改變的。但值得關心的一點是經過此種發展之後, 社會逐漸的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習慣-二分法-只要你開始講一些很敏感的事情,或者參與一些敏感的活動,別人心中第一個出現的問題就是:你是挺藍的還是挺綠的? 而且有一種近帶強迫式的追問方式,一定要有一個答案,沒有答案那就猜吧!反正 二分法的運作規則就是非A則B ,所以就算你回答非A,其實也代表了回答了則B。就這樣社會漸漸變成了

蘋果橘子經濟學 Freakonomics: 生活中的經濟學 (閱讀筆記No.004)

Image
Freakonomics 是一本很特別的書,現在坊間有很多書名都在經濟學前面加上特殊的名詞,應該是受到這一本的書的影響。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在大二上學校的經濟學的時候,老師在講到比較實務案例順便提到當年(2006)出版的新書,現在我介紹的時候已經是老書一本的。不過社會科學大概可以分為四大類經濟、政治、管理、社會,其中大家覺得最有實際效用的應該就是管理和經濟了,可是較具有學術性質的應該是經濟學吧! 本書作者 Steven D. Levitt ,被美國經濟學界普遍認為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因為太年輕好像真的都不能夠拿諾貝爾獎,近代創建賽局理論的 John Forbes Nash 也是等到老了才被諾貝爾獎肯定,所以學界應該普遍覺得Levitt還需要再等等。 Levitt喜歡利用較不一樣的方式解釋經濟現象,不像我們普遍學到的經濟學原理、總體、個體經濟學透過模型、演繹的方式,反而是在每一件社會現象、案例之中,利用統計資料來解釋,特殊的地方在於不是針對事件的統計資料,而是整個社會上可能我們認為不相關的統計資料,但是透過Levitt的模型脈絡之下,卻發現原來息息相關。 書裡面收集了墮胎合法化何以能降低十五年後的犯罪率?小學老師與相撲選手為何有個作弊的通性?從小孩每年在游泳池內淹死的數目遠超過玩槍致死的結果,怎麼推論出理想父母的條件?三K黨和房地產業務員有何相同特質?毒販既然賺錢,為何還是窮得只能跟他母親住在一起?等美國近代的很普遍性的議題, 透過不同的形容方式把我們原本認為兩件完全不相關的事情連結再一起 ,這些事情可能是原本那些政策制定者或者參與者,並不會想到的事情;或許是生活上存在於我們週遭,卻不會引起關注、討論的事情;或許是我們都了解,卻從來不覺得這些事情重要。可是 透過Levitt形容的方式,反而絲絲入扣,環環相關,看完書會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的呀!不自主的發出讚嘆聲。 自己本身學的是政治跟經濟,大概是社會科學的兩大根本(學其他的不要打我),有時候在學校上課上一上不由自主思考這些學問能夠對這個社會怎麼解釋,經濟學建立的大量數學模型、運算過程,其實說真的每看到一件事情都要重新建構一個模型來解釋預測,這樣應該真的很累,經濟學家過勞死的機率應該很高。但是抽掉這些部份經濟學似乎又不是那麼的科學了,可是 Levitt用大量的統計資料,然後套用再經濟模型之上去解釋每一個現象,乍看之下

三人行必有我師,多人行必有諧星。

Image
相信在台灣就學的朋友們,至少在我這個年代(七年級)應該都有讀過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或者是國文課本,一定有博大精深的《論語》,除了那篇「學而時習之......」以外,一定還有一篇是「三人行有我師焉......」,其實我覺得論語某個成分上來說是很實用的學問,但是我這次要另外創造一條: 多人行必有諧星。 這裡的諧星並不是要定義在狹義的只有在娛樂圈出現那種搞笑的人物才是諧星,而是整個生活上帶給大家歡樂、愉悅,而且在 很多時候都可以用自我解嘲的方式,解決尷尬或者是別人重傷自己的言語那種人。 大家一定會說這種人應該是聖人吧!怎麼可能會有這種人生存在這個工於心計的社會之中呢?其實如果大家願意仔細靜下心來思考生活週遭,其實我們生活的群體之中,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人出現,只是往往我們用白目等這種字眼形容。 而且諧星的出現一定需要配合一個重要的條件-人數要夠多-因為只有當人數夠多的時候,才會有需要緩和情緒的時候,如果只有兩個人討論的話,其實並不需要有任何人可以當成炮灰或者是標靶,當然也就不需要緩和氣氛,畢竟講出來的話表面上沒有針對性,但是很明顯就是對方呀!一個人更不用說,但是當 三個人以上就不一樣了,如果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就會有一種人出現叫做「和事佬」(台語: 公親),通常是來調解緊張氣氛,順便緩和一下討論的主題,有時候甚至自己犧牲也在所不惜 (這太嚴重了!!)。 最近台灣談話節目風潮帶動者「康熙來了」加入了陳漢典為助理主持人,其實我覺得效果還蠻好的,原本小S和康永的搭配多了另外一個人的加入多了點新奇的成分,因為原先的兩位主持人多了一個可以欺負的人,陳和點自己也會表現一些令人不解的回應,卻十足的造成了節目的效果。陳漢典就很像我所言下的諧星,可以很清楚別人對待他的態度不是真的發自內心,而是一種創造氛圍的表現,自己也能夠恰當的將自己的反應表現出來,反而成了一種特殊的效果。其他像全民最大黨(原全民大悶鍋)、大學生了沒(納豆)、國光幫幫忙(屈哥)等,不是我刻意要提王偉忠公司的節目,而是我覺得他抓住了這個點,並且善加利用,反而增加了很多的節目效果。 除了綜藝節目有很明顯的例子以外,當我們轉向套用在我們深活之上其實也會有相類似的模式, 當我們跟別人相處的時候人一多就會有這種人的出現,其實他們帶給我們很多的歡樂,很大的開心,畢竟如果大家都充滿理性討論或者是衝突的話,這種相處會帶來太大的壓力,反而扮演緩

第一家庭的第一恐嚇,原來也跟人民有距離。

Image
上面這一張圖是從雅虎!奇摩新聞《 府收恐嚇信 強暴幸妤綁架安安賞他兩顆彈 》擷取下來的,這是奇摩新聞提供的互動投票選項,每則新聞上下都可以由閱讀者去投票對於這則新聞的看法,除了這一篇以外,另外像《 恐嚇信又來了! 扁:信上說要強暴陳幸妤 綁架小安安~ 》、《 恐嚇信一封封 陳致中、莊國榮都入列 警追查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這些相關新聞(應該還有更多)下面的投票器,大致上都呈現上面截圖的走勢。 大家不要先入為主的認為我開始要高談闊論了,這裡不是全X開講也不是大X新聞,沒有必要這麼泛政治化,我也沒有想要幸災樂禍認為第一家庭的人被恐嚇是一件好事情,不過我還是不自覺的投下了「高興」這神聖的一票,如果有人要扣帽子在我沒有同情心,我是社會亂源之一,我沒有任何反抗的意思,但是我覺得拋除我們對這件新聞的看法,我們從更廣的角度切入,可以發現,這個 社會上已經漸漸走向一個不太正常發展的現象之中。 什麼就做不太正常的發展?這是個相對的概念,也就是我心中自己有一個價值判斷在於什麼是正常的社會發展,如果不提來這個議題就沒有辦法討論下去,就我認為的理想社會發展在於 大家都有一個既定存在的價值,而且這是一個「共識」,也就是說這個價值不管在何種情況之下都不會因為任何的事情有所更動,除了整體社會重新形成更優良的共識,不然的話共識將會一直的保持下去,這樣大家擁有共同最高的精神價值目標,並且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有所違背。 我知道大家一定會覺得這是很理想化的學者思考太過於理論派了,現實社會之中怎麼可能有大多數人都認同的共識?這樣的共識要是能夠形成除非在一個集權的國家或威權統治的社會之中。但其實不然,我講個明顯的例子,台灣社會上普遍認為「殺人是不正確的」,這就是一個共識,也不會因為情況更動而有所改變,其實還有很多案例都是這樣。 但我卻覺得目前的台灣社會正在打破以往我們努力建構起來的普遍價值觀接受的共識,最直接的挑戰也最明顯的論述就是-「民主」。我之前發表過 當國家元首說出戒嚴 這篇文章,其實從那個時候的發展到現在我覺得 某些社會上的人士已經開始挑戰我們認為民主的正當性問題,也就是當一個社會開始混亂之時,我們是否還需要謹守民主的分際,或者直接宣布放棄民主就可以解決的話不失為一個解決之道 ,漸漸的價值觀的堅定轉移,共識即將開始瓦解。 從這次的恐嚇事件也是一樣發現相同徵兆,我相信沒有人認為恐嚇是一件好事,可是在

社會學門與科學

我自己本身是學政治學跟經濟學的,其實進入這兩個領域都是偶然,畢竟自己當初並沒有覺得想要接觸政治或經濟,而是真的比較想要走行銷管理的部份,可是在奇怪的大學學制,加上自我意識的選擇之下,我進入了社會科學院裡面,也才知道原來經濟是社會科學院的不是商學院的,不過我的本科是政治啦!經濟是我雙主修的學位,不過其實我一直都是個記憶力很差的人,要說拿出什麼實際的學問,真的很難,充其量就是只跟大家分享想法而已。 這次文章的標題我特地把社會學門跟科學這兩個中間分開,主要是因為人文科學或者是社會科學是否是個科學 (Science)?我沒有辦法下一個主觀性的定論,因為這兩個學科好像沒有這麼的科學化,社會科學我不敢說,不過人文學科至少到目前為止真的沒有這麼科學化。但是社會科學裡面又分了很多像是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等,其實目前來說,大部分都是已經科學化的東西,簡單的衡量指標就在於是不是使用「量化」的方式進行研究分析。 不過「量化」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最簡單的陳述方式就是:統計學的推論。如果今天我們研究進行的方式主要的模式是去蒐集資料、問卷、數字然後開始設計一個模型,然後透過電腦進行分析,去跑出來統計結果之後再進行統計學的推論,進而做出結論,認為這個社會在什麼樣情況之下,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這就是量化的研究,其實還可以講的更複雜,但是沒有必要。反過來說質化研究、比較研究的方式就著重的不是統計分析,而是這些資料的背景已經歷史脈絡下比較、探討等,比較深層的方式討論。其實這兩點在目前的社會科學解各有派別,不過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理論的發展,政治學受到美國影響甚鉅,也進入了一個很量化研究的方式,反而質化研究較為弱勢,但我並不是說除了量化以外其他的研究都沒有價值喔! 簡單的介紹到這裡接下來回到正題來討論,其實讀社會科學除了行銷管理、經濟以外,我覺得都多少會遇到個問題-到底我讀的是不是科學?-畢竟這個社會對於科學大致上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能夠經過實驗重複驗證的就可以稱為科學。不過社會科學哪能夠驗證阿?更何況社會科學長期以來都沒有辦法進入一個純實驗室的階段,試想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排除一切的障礙,企圖建立一個只有我們需要的變項下的社會環境;我們怎麼可能在不同的時間之下,建構一個一模一樣的社會。 如果我們社會學門不能夠達到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否還能夠建立一套社會科學的理論?其實這個問題很弔詭,在我現在念到的

再戰EeePC: 登陸神州神舟之戰

Image
EeePC榮登本年度下半季最火的話題我想應該不為過,隨著我上次討論宏碁跟華碩針對EeePC的論戰之後,沒想到當華碩的EeePC登陸神州大陸中國的時候,遇到了神舟電腦的挑戰,同樣的定價,卻以高規格的配備強壓EeePC的市場, 神舟電腦吳海軍董事長甚至宣稱EeePC只是個玩具 ,未來筆記型電腦將進入2999人民幣,甚至更低的價位,3999人民幣的筆記型電腦市場已經萎縮最後面臨消失的情境。 神舟電腦最新的低價筆記型電腦產品Q540X跟EeePC相比較下,主要的差距在硬碟大小(80G vs 4G);螢幕大小(13.1 vs 7);作業系統(Windows XP vs Linux);重量(2.2kg vs 0.92kg)。從上面的比較來看,其實在同樣價格之下,神舟Q540X能夠提供的功能遠遠高於EeePC,難怪吳董事長會這樣誇下海口,除了重量以外,跟使用的晶片等級以外,沒有一項功能是Q540X不如EeePC的。而且重要的是Q540X使用的作業系統是目前全球較為普遍使用的Windows XP,這一點我想在很多初階入門的學習者想要買筆電的話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硬碟大也方便大家能夠存更多的東西,不僅僅只是把筆記型電腦當作隨身攜帶的工作台,而是真的屬於自己的工作室。 這樣看來神舟不管在市場面或者消費者面都可以徹底的擊垮華碩才對。 不過其實我不是這樣認為的,畢竟我之前已經提出很多討論的問題在於: 未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品牌時尚化趨勢 ,代表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守成,或者是製作以前出現過的產品,必然會遇到消費者心態轉變下消費市場轉型的問題,這一點我想是目前神舟電腦沒有考慮的環節。另外一方面,資訊展剛過,華碩趁著資訊展熱潮推出了 EeePC彩色版 和 8G版本 試水溫,雖然還沒有看到實際的銷售數字,但這樣的政策可以發現, 華碩已經不是把EeePC單純的當做一項他們長項的筆記型電腦行銷,而是邁入時尚精品化的產品。 這一點最強而有利的表徵在於推出多種顏色版本的EeePC,就好像手機可以選擇外殼一樣,華碩打開了原本非黑及白的情況,反而進入了更鮮豔色彩,這是目前市面上稱作筆記型電腦目前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所以我覺得神舟電腦還沒有發現,其實Q540X與EeePC在公司的行銷政策上完全的不一樣,我相信 目前大家還沒有辦法完全的接受EeePC是一台筆記型電腦,大部分都是視為平價電腦(不是低價電腦,因為真的不

秘密 The Secret: 吸引力法則 (閱讀筆記No.003)

Image
這本書我其實很早就已經看完了,一直都想要推薦給大家,但是前陣的真的很忙碌,沒有時間靜下心來打打文章,這陣子打文章又有很多議題可以寫,想說先介紹電影、音樂這樣大家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體會,因為看書真的需要比較多時間,總算要跟大家介紹一這本書了。 其實早在我看到這一本書之前,這本書已經流行了很久了,從英文版出版到翻譯成中文也距離有半年之久,已經在美國造成很大的流行,看著書腰陳文茜、胡志強、歐普拉、妮可基嫚、賴瑞金都推薦這一本書,其實我家樓下那家何嘉仁書店也一直在打廣告,我本來還想怎麼有一個活動叫做秘密,等到有一天進去看之後才發現,原來不是活動,這是一本書!這本書其實是補充一張DVD,應該算是後續追蹤合起來寫出來的,還引起頗大的討論,正反評價都還蠻兩極的,我個人是比較偏向正面肯定這本書的。 《秘密》這本書主要傳達出來的一個核心思想是「吸引力法則」(the law of attracting),表示當一個人努力的期望某些事情的時候,只要你是「打從心底」的認定,宇宙自然會有力量吸引這些你需要、期盼的東西靠近你,最後這些力量會引導你得到你想要的,最後你就會美夢成真。 不過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難突破的關卡,就是要 讓自己確定相信自己已經在願望達成的狀況 ,如果你始終抱持的懷疑的態度,那吸引力法則的效果就會減弱,但是如果你能夠突破自己矛盾的情況,而把自己心中的心境徹底轉變成為達到相信的境界,那將會無往不利,也就是把自己想像在已經達成願望,並且真心的認定,不帶有遲疑,宇宙將會順從你的思考,將你真的放到你認為的那個情況之中。 書中援引了很多例子來解釋,但是大部分都是已經很有成就的人,我想這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既然都遵循了吸引了法則,所以當然會成功,這些案例對象或許部份想要解釋這一種狀況,不過這也是為人最詬病的地方。因為一方面,如果大家都是成功的人,那哪需要吸引力法則呢?這樣又怎麼可能可以驗證吸引力法則是真的有效力,而且這些法則提出來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宇宙在物理學的解釋裡面並沒有包含意念這一個項目,當然是否存在吸引力法則,大家應該都沒有辦法確定 ,作者卻能夠透過案例的分析(應該是叫歸納法)的方式來解釋這種感覺是定律(law)的東西呢? 其實上面那個問題在討論 理論的不可共量性 ,我覺得這部份如果要吵下去就真的沒完沒了了,所以我個人不打算要針對這個問題發表任何意見。那我要說什

技術革新放慢,精緻、應用轉為主要賣點。

Image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左邊這兩種東西,如果大家是七年級生,應該都還知道這兩種東西;如果大家八年級生,大家至少會知道小的那個東西;如果大家是九年級生(六歲小朋友會來看嗎?),等他們長大之後,他們應該也不會知道這種東西。沒有錯這些東西是我們從小用到大的磁片(我是七年級中段),現在我的電腦裡面還是有3.5的軟碟機,但是已經許久沒有使用了,想到自己以前都在用大磁片的時代,感覺自己不認老也不可以,我們家可是還有庫存品呢! 不過近幾年來可以發現一個趨勢,就是所有硬體的發展速度已經呈現緩慢的趨勢,以前我們還在使用俗稱286的時代,兩三年就已經進步到了386、486,記得到我國中的時候已經出了Pentium的處理器了,但是在Pentium到下一版處理器的研發好像經過了四五年的時間,直到我高中要升大學才有簡單的進展,接下來就是雙核心、四核心的出現,不過這個階段已經停留了快要十年的時間。 在處理器發展到一個階段之後,接下來就是儲存設備的大革命,隨著硬體速度的加快,電腦處理的事情多了,繁雜了檔案變大了,容量也要跟著增加,記得我最早使用的電腦印碟大概是64MB吧!那時候用起來已經很開心了,畢竟在DOS底下弄個文書、試算表(我可是用過LOTUS的),實在是花不了什麼空間,不過後來Windows3.1出來,接下來的Windows95出現,都發現光作業系統空間就不夠用了,硬碟開始產生大革命。 記得我第一次買Word(那時候連Office都還沒有出現),是用1.44MB磁片裝的,這不是天方夜譚,但是我也沒有多老拉!遊戲也都適用磁片,對現在很多人來說磁片什麼東西已經不知道了吧!除了硬碟不斷的加大,從MB、GB到最新流行的TB,隨身的儲存設備也快速的進展。原本1.44已經不見了,變成600倍的光碟,不過又消失變成DVD,最後隨身硬碟、隨身碟出現讓光碟從戰場退下,進而變成了單單影片的燒錄或者是CD燒錄的媒介,不再是主要的移動式儲存設備了!不過不可否認啦,光碟目前還是有商業價值,因為它是目前成本最低的,照相館總是需要使用,還有音樂也需要使用,總不能照一張相片就用一個隨身碟吧! 但是這些明顯的進步,這幾年來都緩慢了下來。應該說光就硬體技術精進部份,漸漸的有放慢腳步的趨勢,畢竟這幾年帶給硬體的技術革新已經太大,而且我個人認為是達到了一個顛峰的階段,畢竟這個循環也已經快要到十年之久了,漸漸的硬體產業發展進入成熟應

歷史的記憶不能被剝奪,歷史的紀錄不能被犧牲。

Image
今天全台灣最重大的新聞應該是中正紀念堂前的中山南路衝撞事件,從中午我在吃飯的時候新聞是記者被小貨車衝撞了,晚上我吃晚飯的時候頭條新聞還是一樣記者被小貨車衝撞了,不過多了很多政治人物出來講話的畫面,這是難得在中正紀念堂議題上有同一則新聞處理態度是一樣的,當然後續的處理態度不一樣,這點我想在台灣社會看政治新聞看久了,大概就知道一定會這樣的。 中正紀念堂是今年在政治場合最熱門的話題,一開始的問題-拆掉中正紀念堂的圍牆,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到底是為了什麼?政府僅只是說那是要打倒威權;為了反制,台北市政府列為暫定古蹟,中央政府數月後經過文建會的文化資產保護法,一夕之間,中正紀念堂不只真除了,還升級到國定古蹟去,要是在政府單位來說就是每個人的薪水可以增加,受到更大的保障(開玩笑的);然後開始一連串的中正紀念堂改名,拆牌匾、大中至正等等,這一切的一切我全然不知道為什麼, 除了打倒威權主義以外,還有什麼原因要這麼積極的花許多經費去改變呢? 但我始終沒有辦法同意這個觀點,為什麼打倒威權主義必需要拆除建築物?即使需要拆除建築物,有必要在有可能引起這麼大紛爭的情況下進行嗎? 如果我們必須要把這些事情背景都用意識形態取代合理政策,那究竟這樣的社會有什麼值得讓人民奉獻的價值?很殘酷的我必須要說,沒有。 當一個社會沒有合理的時候,這樣跟霍布斯所言 自然狀態下每個人都互相為敵有什麼不一樣,但是究竟會不會出現一個利維坦,那種大家都怕的政治體制,轉換成現代語言就是專制獨裁威權的政府。 這是個很弔詭的事情,政府不斷的已打倒威權作號招,卻進行許多不合理,甚至應該說是沒有必要的行為,流於意識形態操作之下,反而回到了沒有政府的自然狀態之中,最後按照政治理論(當然理論與現實總是有差距),可能就會出現不合理的專制獨裁以維持穩定,這點似乎符合了台北市政府今天所提出的 戒嚴陰謀論 。 其實當討論這些話題的時候,政治面向的荒謬無理我覺得已經沒有什麼值得論述的地方,畢竟我們看出來的僅只有藍綠意識型態的操作、地方中央政府對峙。值得看的是究竟這時候的人民應該要如何自處?當我們面對無理的行為,我們也開始必須要反抗的時候,其實或許 今天站在中正紀念堂下面的那些榮民伯伯們,他們懷念的不是一個威權蔣氏政權,而是那種政府照顧的情感,一同打拚的精神 ,他們不是 反政府、反民主、反台灣 ,然他們卻是因為歷史白白的犧牲,七

消費電子「時尚化」,從iPod以來的主流趨勢。

Image
電子產品從電腦發展以後就沒有停止過,而且大部分的電子產品都是消費型的,代表使用者對這項電子產品的消費是長期循環有需求的,例如我們常見的MP3就是很好的消費型電子產品代表,手機亦然,不過這幾年的發展 從iPod開始消費型電子產品除了不斷的縮小化、精緻化以外,還多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關鍵-「時尚化」。 從apple推出了iPod之後,消費型電子產品正式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的戰國時代,除了產品的功能、精緻度以外,還有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關鍵,外表的時尚感。其實在apple推出iPod的時候,當時的mp3並沒有像現在這麼普遍化與流行,但是產品一推出卻馬上引起熱烈的討論,不是因為產品是大家消費的起的物品,所以討論使用的心得等等,而是因為在訂價高昂的產品上, 除了本身具有很優越的功能以外,技術(觸控式操作面板)、外觀(純白色時尚)、功能等都已經超過了大家普遍對MP3的認知,反而成為了一個精品,不是一個消費型的電子產品。 推出之後,流行時尚界的指標性消費財iPod也成為了重要標的,手上握有iPod代表著除了一個工具性的電子產品,更代表著自己的品味還有消費能力。 其實回過頭來看當時iPod的定價其實對MP3的市場來說並不低,超過一萬塊的產品能夠脫穎而出不是沒有道理,最重要的因素在於消費者對於iPod的消費傾向下的效用函數不僅僅只是對MP3的功能需求,還隱藏了對時尚需求的偏好,因為 iPod能夠帶給使用者不僅僅是一個消費性的電子產品,也能夠帶給消費者時尚的需求,所以價格當然會較其他品牌為高,因為其中的帶給消費者的效用水準比其他同類型的產品還要高。 伴隨著iPod帶領apple整個企業集團起死回生,許多原本電子大廠也注意到了其實消費性電子產品不一定都是需要採用低價的銷售模式,而可以透過包裝、品牌建立另產品的除了工具性的功能以外,也能夠 隱含時尚感的效用於其中,產品自然也可以提高販售價格,因為訴求的對象以及購買者的偏好有所改變,定價也較以往為高。 從apple成功經驗之中,可以發現當 只要產品具有時尚感,整體的品牌價值也會不斷的提升 ,原本在mac系統成為市場弱勢之下背負企業存亡壓力的集團,卻因為產品的時尚感受到重視,除了iPod以外連帶MacBook、iMac銷售大幅度的成長,反而成了企業經營的最佳典範。 伴隨著這樣成功的企業經營案例,商場是現實而且殘酷的,大家開始相繼採用相同的模式去進行企業

歷史是有重量的,豈能說忘就忘!

Image
這兩天電視上有一個很奇特的話題不過或許討厭政治的人應該不會注意到,就是民進黨部分委員(王幸男、王世堅等)提案二二八事件究責擴及子孫,也就是如果兇手是蔣中正那就必須要審查蔣氏子孫(目前應該是蔣孝嚴、蔣友柏)。新聞上面播放王幸男跟謝國樑的爭吵畫面,最後因為開會人數不足沒有成案,民進黨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通知媒體這是單純的個人行為,屬於擦槍走火的提案,所以並不是真的要株連九族,所以這個案子結果也就不了了之,被視為是幾個立委的選舉政策罷了! 看到這裡或許大家覺得,我定這個標題是不是要來為這些人的政策辯護,如果你們抱著這樣的想法,不好意思看下去可能會有點失望,我並沒有要替228討個公道之類的,我只是想講講那天在看文茜的世界周報他們做了專輯是電影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是那篇報導的最後一句話。深深的觸動著我。 南京大屠殺對中國人來講好像是個不可以觸碰的話題,因為那是太慘痛的記憶。 不過對日本人來說似乎是那需要被刻意遺忘的事情,因為那是段不可回想的過去,我知道這可能是我個人對長期媒體報導下的偏見,畢竟我是台灣人,可是很明顯的南京大屠殺是中國共同殘酷的回憶,可是日本的教科書好像都刻意忽略這種對外侵略的殘酷暴行,或許是莫名的愛國主義作祟。也因為這樣中國人始終帶著濃濃的反日情結,台灣比較沒有這種情況,因為我們連自己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都還在爭論,可是日本人卻也不願意為了這件事情大方的承認錯誤,好像那像是歷史謬誤一樣的消失的無影無蹤。 跟日本面對南京大屠殺不同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德國的納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時發生的事情,可是這段歷史卻沒有被遺忘,反而 讓德國從此背負了無可抹滅的原罪 ,希特勒為了亞利安的種族優越主義大量的屠殺猶太人,形成一種恐怖統治,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被送入集中營,然後極盡不人道的方式,以毒氣殺死他們。 最後二次大戰結束,德國也謂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不僅僅只是向全世界公開的道歉,也必須要背負那種我是德國人,我的祖先就是殺人兇手這樣莫須有或又沉重到無法負擔的非戰之罪。 究竟為什麼兩個同時代,同樣殘忍的事情,卻得到了不同的態度?我想不是在於日本人愛國,德國人不愛國。這應該是國際政治現實下殘酷的行為,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因為大量的借貸,高額的債權使其取代英國成為二十一世界最新的世界霸權,也是唯一的霸權。 美國人中有權力地位的不乏猶太人之屬,當然有權利要求戰敗擁有龐

選秀節目綜藝化 - 超級偶像開始深度訪談?

Image
從超級星光大道之後,台灣的選秀節目就不斷的出現,可是卻也沒有辦法再度看到如超級星光大道那種快速崛起火紅的榮景,記得之前我打過一篇 消費平凡 的分析模式,現在回頭看起來那時候不知道是被鬼打到還是怎樣,弄了一個詭異的論點,現在真有點想刪掉,但是那是我成長的痕跡,就留著吧!這篇文章是因為這兩週轉到超級偶像,感覺這個節目開始有點詭異了,因為加了點感性到灑狗血的橋段。 老實說,我覺得超級偶像整體設計感上面並沒有比超級星光大道差,舞台設計、音樂、評審我覺得都是一時之選,利菁整體掌握度沒有算到一百分卻也有七八成,不過收視率是現實的,同樣採用無線、有線電視台的合作方式,收視率始終徘徊在一至二個百分點左右,雖然現在電視台競爭激烈,所以這樣的收視率不算不能看,況且被放在星期六晚上跟我猜對打,能有這樣的成績應該算不錯,但是卻遠比超級星光大道(非週末冷門時段)直到第二屆還可以保持在4上下徘徊的收視率,還是有一段差距。 這兩個星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要拉抬收視率,超級偶像推出了唱給我最愛的人的單元,好像有意在模仿感性的超級星光大道一樣,不過兩者的哭點不同。我恰巧轉過去看超級偶像(畢竟我不喜歡星光二班),卻一直看到哭戲,其實有點感覺詭異的樣子,而且主持人好像刻意的希望每個參賽者能夠講出心酸的歷程,而且一定要哽咽、眼匡泛紅、流淚,最後再用鼓勵的話結尾。其實很像利菁在麻辣天后宮的主持方式,不過我覺得套在這裡感覺怪怪的,因為 究竟是要評唱歌的好聽程度還是要評情感的表達程度?我認為這兩者很難兼顧。 記得之前在學校的課堂上聽到一個很有趣的論點,是一個常跑兩岸三地的商人,他說在大陸忽然跟朋友聊天聊到,就問說:「為什麼超女是李宇春阿?又不是挺漂亮,或者唱的一級棒。」(請大陸朋友不要打我),他朋友就說,就是因為這樣才紅的, 如果今天是一個什麼都很完美的人,那他一定不會在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這種論點其實背後隱藏的關鍵在於-創造共鳴。 就如同我上篇文章寫到的平凡,其實節目簡單而言,就是因為 大家對節目上的參賽者產生了共鳴,不自覺的投射自己進入那種角色之中 ,好像台上那個唱的很辛苦的參賽者正在幫我們實現夢想,而我們也因此獲得滿足,電視台當然也會因此賺到豐厚的利潤。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不完美,反而創造了大家更被吸引的地方,那種感覺是生活的不是明星的,所以當然我們會去關注我們的生活,而不是那種遙不可及的天際。在英國版超級星光

無與倫比的美麗

Image
本週要跟大家推薦一張專輯《無與倫比的美麗》,其實這張專輯是在一個月前11月2日發行的,蘇打綠的第三張專輯,隔天他們就以獨立樂團的姿態踏入了台北市最新的演唱會聖殿小巨蛋。當然,我也沒缺席,一同參與了這一場完美的音樂饗宴,直到現在想起來還是讓人意猶未盡,從晚間七點半開始一直聽到十二點半,整整五個小時,四十幾首歌豐富了那時候很爆炸的我的心情。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因為第二張專輯《小宇宙》裡面的第三首歌小情歌才開始知道原來有蘇打綠這個樂團的,不過我想第三張專輯徹底了顛覆大家認為小情歌帶領蘇打綠前往巔峰的想法(大家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想法)。第三張專輯就主唱青峰的說法,其實早在第二張專輯籌備的過程中已經決定整個企劃,也就是說這一張專輯就好像是上一張的續集,實際聽了之後也會發現, 蘇打綠這兩張專輯其實充滿了故事的連貫性,當我們在面對社會亂象之下發出了小宇宙中間的怒吼之後,究竟我們應該要前往哪裡?第三張專輯總算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是一個無與倫比的美麗,在簡單生活的城市之中,繼續選擇相信。 讓我先不談第二張專輯多元的曲風,單就第三張專輯來說,其實當認真開始聽了之後,可以發現整張專輯連一點讓耳朵休息的機會都沒有,從頭到尾滿滿的十首歌每首歌都完整的串接在一起,從最初遊樂的快樂氣氛中慢慢進入了狂想的階段,可是並不是持續的高潮反而轉折進了單純的緩慢的步調,好像告訴我們下一個階段將會更美好,隨著我們看到了美麗的畫面之後,旋即進入了最瘋狂的鼓動雀躍,然後回到了生活,進入簡單的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人跟生活間的相處,人跟城市間的相處, 最後我們大聲的主張我們將繼續選擇相信的態度,並且永遠的面對自己然後走下去,因為距離不是距離。 就是因為這樣多元的因素又每個都完整的稼接在一起的歌詞,讓我們感覺到整張專輯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也不能夠分割,而且除了歌詞以外編曲上面的設計也令人出乎意料,仔細的帶著耳機聽著每一首歌,善用立體聲的效果,可以發現其實那些音響聽不出來的左右變化,在耳機中簡單的帶著我們不斷的在身活中跳躍、搖擺;而 每段編曲不時會出現之前歌曲的小編曲,卻也讓人覺得倍感驚奇,更能夠突顯整張音樂的整體性。 當我們深刻聆聽著每一首歌的時候,腦中不自覺就會出現很多畫面,記得我第一次聽無與倫比的美麗是在小巨蛋簽票會的現場,那時候我整個人起雞皮疙瘩,腦中不自覺的刻畫了簡單的草原、風箏跟蝴蝶,一幅簡單卻又充滿

大學生怒吼:原文書我們買不起!

這篇文章或許是有點晚才打出來,不過我想身為一個大學生我是有資格跟教育部怒吼的。之前教育部吵的沸沸揚揚,認為大學生去印書應該要把責任部分轉嫁到教授的身上,所以教授上課的時候應該要抓出印書的學生,然後將學生「繩之以法」,以作為保護著作財產權的打手象徵。我想這如果不是教育部永遠都高高在上不了解民間疾苦,不然就是哪個進口書商跟教育部有良好的關係,我個人不太相信第二點,畢竟行政中立應該還是有吧!?所以我想應該是因為教育部高高在上,所以不了解民間疾苦吧! 首先我要說, 著作財產權是應該要被保護,所以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大家認為自己印書是合法的,畢竟每個作者在完成作品的時候也是付出很大的心力,買正版的書籍對他們也是一種回饋跟報答。但是我要說的事情重點在於:原文書價格跟國內書的性質。 現在只要有在唸大學的學生們就會知道,教授通常喜歡用原文書,除非他們自己跟別人有合著了一本書,不然大多採用國際上流通較廣的原文大學用書。另外一方面原文教科書的價格通常都比中文教科書的價格貴上二至三倍。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國內教授喜歡用原文書?最大的關鍵在於 國內較為主流的大學(台清交成等)對於教授的聘用隨著留學率增加也盡量聘請留外的博士 ,而且一般在大學生的眼中土博士除非是做過了很多博士後研究,不然還是不及洋博士值錢(當然我們要先不討論特例)。由此可知,如果這些博士最後研究的方向都是使用原文的書籍,他們當然對國內書籍的涉獵比較少,他們也會比較偏好使用外國學者寫的作品,畢竟目前大部分的學術界主流論述都是在美國、英國、歐洲等地,也就是說 要教一流的學生,一定要選一本一流的教科書,所以當然要選擇他們接受教育中最精華的一本書,當然就是原文書。 除了教授個人選擇以外,還有一個大原因在於國內的大學教科書產量過低,可能一部份的原因是國內補習業盛行,通常在面對考試那種講義類、題庫類的書籍多不勝數,幾乎每個補習班隨手拈來都不下十數本,但真的要能夠用在學術教育的大專用書卻出版的很少。大部分教授可能會為了一堂課特別寫一本書,不過也有很多教授可能剛回來還沒有累積豐富的教學經驗,當然還是必須要先選擇一本目前市場上較好的教科書, 面對國內中文大專用書普遍貧乏或者出版年代過舊的情況,外國的原文書可能成為首選。 第二個問題在於原文書的價格,其實我一直不了解為什麼原文書要定價這麼高,難不成是因為外國人都比較有錢,這可能是部分理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