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對政治人物沒有Honeymoon

這個星期的NEWSWEEK有一則很有趣的報導文章《 A Perennial Press Opera 》,翻譯成中文叫做「一場一再上演的新聞歌劇」,副標題下的也還蠻驚悚的:Be serious! Give us access! The roots of the Clinton-media tension. 這個報導主要是在講說目前美國媒體好像比較不喜歡 希拉蕊(Hillary) ,往往在新聞的處理上面比較偏向負面的詮釋,可是在針對希拉蕊的勁敵 歐巴馬(Obama) ,或共和黨的準總統候選人 麥侃(McCain) 的時候,都沒有下這麼重的手。大家覺得媒體是不是已經開始選邊站了,這篇文章就是在分析這個現象為什麼會產生。 文中指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希拉蕊已經在白宮跟新聞界的連結上面出現過八年了,從她先生 柯林頓(Bill Clinton) 執政的八年以來,柯林頓一直都是媒體寵兒,身為第一夫人的希拉蕊也很搶鏡頭,就好像之前的甘迺迪總統一樣,長期的擁有媒體的版面和曝光度。這一點是現在其他參選人沒有的,最大的差別,卻造成了希拉蕊現在在媒體處境的弱勢。 But in the realm of press rela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between Hillary Clinton and Barack Obama or John McCain is that she has lived for eight years in the White House and they have not. 【譯】但在新聞界中, 希拉蕊與歐巴馬或麥侃最大的不同在於,她八年的白宮生活曾是媒體注目的焦點,其他人沒有。 文章順著這個原因開始討論起來,中間有許多因素不說,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美國的媒體界面對長期以來都有曝光度的希拉蕊,熟練的新聞操作方式,感到厭煩了,反而是很少跟媒體接觸的毆巴馬讓媒體更有興趣。雖然希拉蕊所提出的政見比較務實,比較有經驗的食物政策,然吸引力遠比歐巴馬所構思的藍圖小, 缺乏實務經驗的毆巴馬提出的政策希望大過於實際,但是最後一句"yes, we can",反而深深的打入了媒體。 上面的影片可以看出,歐巴馬的演說功力是極具有改變(Change)的意味,而且雖然他沒有實際的經驗,但是最後一句"yes,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