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留言框整合入 Blogger,看 Google 社群網戰新策略

今日我把 Blog 的留言框轉換為 Google+ 整合的界面,其實在轉換的時候很掙扎,因為如果轉換之後要留言的使用者需要擁有 Google+ 的賬號,才能夠在部落格中留言。但是看到許多整合過後的 Blog ,經過一個月的考慮,我仍然選擇去更新為新的 Google+ 留言框。 不過從 Google+ 逐漸整合入 Google 各項服務之中,可以看到未來網路發展的方向將會有所不同。讓我們先回顧這幾年來 Web 1.0、Web 2.0、社群網站的情況。 網際網路開放屆滿 20 週年的日子中,網路的世界也經歷了幾個世代的不同轉移。從一開始的單向給予資訊的 Web 1.0 最出名的就是 Yahoo!奇摩的成功模式,當年台灣還有蕃薯藤、PChome等搜尋引擎,以及各種提供資訊服務的媒體,旨在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功能,讓每個人可以獲得最新的資訊,同時網站也因為這樣可以出售廣告來未來賺取更高的獲利,這時候的網路大家要拼的是流量以及市占率,當流量持續不斷的衝高代表越多人瀏覽這個網站,當然網路的主要盈利模式「廣告」中的出資者廣告主也有更大的興趣投入相對龐大的資金。 隨後,因為網路頻寬的持續擴充以及對於網路的使用逐漸成熟,Web 2.0 於焉誕生。相較於 Web 1.0 的模式,Web 2.0 強調內容提供者由單一的網站架構者,變成了每一個網路使用者,原先我們習慣使用「留言板」、「討論區」與站長互動的模式,變成每個人都可以透過 Blog、相簿、論壇自己成為內容提供者(以往的站長)角色,所有的內容來自於自己,所有的互動也跟自己產生了關聯,逐漸大家開始追求分享自己點滴,不論是生活、知識、體驗等等的各層面,網路正是從質轉入「量」的環節。 2004 年一個網站再度改變了網路的遊戲規則。網路正式進入大量分享的時代,facebook 為社群時代打出了第一槍,隨後 twitter 2006 年更為此奠基。那時候的網路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內容的提供者,而是成為了生活的一份子。facebook 與 twitter 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不要求你上傳文章的長度,即使只是微小的事情,依然可以成為你分享的一環,而且「訂閱(subscribe)」這個功能,把你與大家都連起來了,社群時代正式劃下序曲。 回過頭來,網路巨擘 Google 在 Web 1.0 成為搜尋引擎的龍頭、Web 2.0 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