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留言框整合入 Blogger,看 Google 社群網戰新策略

今日我把 Blog 的留言框轉換為 Google+ 整合的界面,其實在轉換的時候很掙扎,因為如果轉換之後要留言的使用者需要擁有 Google+ 的賬號,才能夠在部落格中留言。但是看到許多整合過後的 Blog ,經過一個月的考慮,我仍然選擇去更新為新的 Google+ 留言框。

不過從 Google+ 逐漸整合入 Google 各項服務之中,可以看到未來網路發展的方向將會有所不同。讓我們先回顧這幾年來 Web 1.0、Web 2.0、社群網站的情況。

網際網路開放屆滿 20 週年的日子中,網路的世界也經歷了幾個世代的不同轉移。從一開始的單向給予資訊的 Web 1.0 最出名的就是 Yahoo!奇摩的成功模式,當年台灣還有蕃薯藤、PChome等搜尋引擎,以及各種提供資訊服務的媒體,旨在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功能,讓每個人可以獲得最新的資訊,同時網站也因為這樣可以出售廣告來未來賺取更高的獲利,這時候的網路大家要拼的是流量以及市占率,當流量持續不斷的衝高代表越多人瀏覽這個網站,當然網路的主要盈利模式「廣告」中的出資者廣告主也有更大的興趣投入相對龐大的資金。

隨後,因為網路頻寬的持續擴充以及對於網路的使用逐漸成熟,Web 2.0 於焉誕生。相較於 Web 1.0 的模式,Web 2.0 強調內容提供者由單一的網站架構者,變成了每一個網路使用者,原先我們習慣使用「留言板」、「討論區」與站長互動的模式,變成每個人都可以透過 Blog、相簿、論壇自己成為內容提供者(以往的站長)角色,所有的內容來自於自己,所有的互動也跟自己產生了關聯,逐漸大家開始追求分享自己點滴,不論是生活、知識、體驗等等的各層面,網路正是從質轉入「量」的環節。

2004 年一個網站再度改變了網路的遊戲規則。網路正式進入大量分享的時代,facebook 為社群時代打出了第一槍,隨後 twitter 2006 年更為此奠基。那時候的網路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內容的提供者,而是成為了生活的一份子。facebook 與 twitter 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不要求你上傳文章的長度,即使只是微小的事情,依然可以成為你分享的一環,而且「訂閱(subscribe)」這個功能,把你與大家都連起來了,社群時代正式劃下序曲。

回過頭來,網路巨擘 Google 在 Web 1.0 成為搜尋引擎的龍頭、Web 2.0 透過併購各項服務後成為一方之霸,2011 年為了與 facebook 抗衡開發出了 Google+ 網站,也加入社群大戰中的一環,不過使用者的使用率始終無法與 facebook 相比,但最近的幾個動作,我們發現 Google 對於 Google+ 未來的市場產生了極重大的轉變。

Google 在 2011 年開始陸續關閉不賺錢的服務,今年 7 月也將關閉大家熟用的 Google Reader,而卻一直針對 Google+ 的功能進行整合與更新,相繼整合 Picasa(相簿)、最近又開始整合 Blogger 的留言框,而本月新上市的 Google Galass 也高度整合 Google+ 的使用功能,可以大膽的預測, Google 對於 Google+ 的經營方式已經不單純將 facebook 視為假想敵,而是在創造一個全方位的功能體驗ˊ,進一步的整合所有的網路世代。

Web 1.0 高度以賴的搜尋引擎,根據 NETMARKETSHARE 的資料 Google 在桌上型電腦以及行動裝置(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佔有率均超過 80%,遙遙領先競爭對手,在網站入口的關鍵角色不言可喻。而在 Web 2.0 的服務中,雖然旗下相簿服務 Picasa 與 部落格 Blogger 落後 flickr、WordPress,但仍在市場有一定的佔有率(Blogger 約 35% 排名第二)。

回頭來看,在社群大戰中,Google 的確起步很晚,不過這時候的調整策略已經改變,Google 走與 facebook 完全相反的路線,facebook 透過自身去置入更多的外掛功能,影響著 Web 1.0 與 Web 2.0,Google 則是透過既有的基礎上,全力的整合入 Google+ 之中,這時候的關鍵就在資料的收集能力

講到這,我們回去探索網路的盈利模式最大的一部分仍是「廣告」,兩大社群網站開始走出不一樣的路線,facebook 因為有龐大的每日固定消費群,所以能夠透過自身的社群網站去獲取使用者資料以及偏好,提供更精準的廣告服務;Google+ 則開始選擇透過既有的使用者,去增進自己的社群流動性。這一點我們已經無法在網站經營層面去判定孰優孰劣。

隨著 Google+ 不斷透過 Google 相關服務的整合之後,facebook 與 Google+ 之間的分際將更為不明顯,大家會同時有一個 Google(至少 Gmail)的帳號以及一個 facebook 的帳號,同時運用 Google 與 facebook 的服務。我認為,接下來的致命關鍵的確建構在移動裝置的整合度上面,無疑現在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上 Google 在搜尋服務獨領風騷;facebook 則在社群網站 App 之中獨霸一方。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 Google 在這方面的野心遠勝過於 facebook,不僅僅只是 Android 系統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龍頭的地位, 2013 年 4 月 Google Glass 的上市,更宣誓了新一代的移動裝置革命即將來臨,而且這一定需要透過 Google 旗下的服務才能夠發揮最大的功能,如地圖、搜尋等等,甚至也用最高效能的方式整合了 Google+ 的社群功能,如打卡等等。

facebook 仍著眼於智慧型手機的發展,目前最新僅推出了 facebook home 的作業系統,改善 Android 的 UI 高度整合入 facebook 的功能,仍不是一項革命性的產品。未來,Google+ 將成為 Google 所有服務的基石,不再是以單單社群網站對決的模式挑戰 facebook 的龍頭地位,我們還無法確認在移動裝置中是否會持續推出更多革命性的產品,但卻可以認知道 Google 已經成為 iPhone 後,最有挑戰市場創新地位先驅者。

圖片來源:socialnewsdaily.com

********* 僅做個人評析使用 非投資建議與買賣參考 *********
股價有時候是很好的指標,我們比較本文提出來的三個品牌 Google、facebook、Apple,可以發現一年以來 Google 股價呈現穩定的上漲,facebook正在跟上市價格搏鬥,而曾經被喊上千元的 Apple 正在屢屢的往下探索。市場的評價集合了眾人對產品以及未來的預期,有時也顯示了這家公司整體策略的成功與失敗。(圖為以一年前 5 月為基期,一年以來的漲跌幅。)


橘色: Google;深藍色:Apple;淺藍色:Facebook。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料理鼠王 Ratatouille (V)

壞人戲劇學:番仔火、雞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