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否定社會下,創造的可怕循環效果。


今天我去家教,結果家教的小朋友正在削火煤棒,就是童軍必修課程的一項,其實他從昨天就開始削了,聽說是要幫姊姊完成作業,昨天還被稱讚削的還算不賴,結果今天有幾個加入過童軍的小朋友一看他的作品,直接的說了一句:「這樣燒的起來才怪。」說真的,是當下沒有什麼大感覺,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小朋友不是走樂天派的話,可能已經大受打擊了。先平心而論,我是覺得削的還不賴,可能還是不夠標準,但是應該是可以點的起來啦!

不知道大家身在這樣的社會,有沒有體會到一種感覺,我們台灣人不知道是因為曾經苦過還是因為天生需要有悲觀主義,所以在我們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反而是否定先於肯定,講好聽一點就是藉由不斷的否定之後,發現自己的缺失、不足之處,接下來可以往更好的方向邁進,達到最好的結果;講難聽一點就是,我們就是看不爽別人已經有一點點努力的進步,所以我一定要用否定的方式,將別人殺的體無完膚。我沒有在西方有長期的待過,但是我聽說他們比較不會用否定的方式去面對人,尤其是在教育之上。

台灣這種態度從小到大一直都延續著,如果不是學教育的人,在教導別人的時候可能都是這樣的,不管別人的能力為何只設定單一一個標準,沒有達成這個標準的就是不好的,當然值得拿出來好好的數落一番,直到別人達到了自己設定的門檻,還是簡單的一句「知道了,不錯!」解決,在很多人生活歷程中或多或少都有經歷過這樣的挫敗,但是卻不是真的失敗了,而是面對態度上的失落感。

其實這是很可怕的一種後果,正因為大家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都是這樣的否定態度,接下來長大結婚生兒育女之後,也會轉嫁這種方式在小孩上面,也是透過自己面對高標準的要求去看子女需要達成的門檻在哪,而且隨著教育普及,受到高等教育的父母越多的時候,他們對門檻的設定自然就會提高,很像是一種乘數效果的方式向上飆升,漸漸的小孩子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不是因為他們做的不好,是因為他們做的「不夠好」,可是大家卻往往會忘記了,自己是經過多少年累積的經驗跟知識才達成現在這樣的景況,培養出自己認為還OK的自己。

另外一方面,門檻也是個很不理性的計算,因為門檻的設定通常一定會帶有主觀的意識的介入,如此以來可能容易忽略了每個人天生的能力就不一樣,不是DNA配對就一定會截長補短,成就一個完美的優生學,每個人既然不可能成為通才,那又何苦定一個門檻,或許是一個永遠無法完美達成的門檻,反而造成了父母師長們最後面對一段段的失望,小孩也因為這樣子面對一段段的失落,感覺沒有達成目標的成就感,父母師長也苛責自己沒有努力教育好自己的小孩,但是這可能都不是他們的行為模式上的錯誤,而是一種認知的不同產生。

J.S. Mill是個在政治學跟經濟學都有鉅大貢獻的學者,從小父親便對他實施全人的天才教育,教導的方式是我們不能想像的-「聽寫」-在散步的過程中父親邊講課,Mill必須要聽進去,因為接下來會是嚴厲的測驗,就這樣Mill真的變成了一個天才,十五歲便成為了很多人一輩子讀到博士都還沒有的學問基礎,可是最後Mill在二十歲的時候精神崩潰。

上面這個故事如果要評論,我們應該是這是好的還是壞的結果呢?我們成就了一個很棒的天才,奠基後世學問的基礎,可是卻也讓一個人面對極大的精神壓力,最後導致崩潰一途。就我來看,我寧願大家都不要是天才,可是卻能夠簡單、快樂、幸福的活著。

之前星期天早上忽然看到中視全民大講堂饒夢霞教授的演講,她與先生都是高學歷的知識份子,但是小孩功課不好,有一天他很語重心長的跟小朋友說出了她的期待,小朋友先回應了:「不要叫我考台大、讀博士,我們這輩子該念的書都被妳和爸爸唸完了!」(好個伶牙俐齒),但是她卻只簡單的說了四個字的期許:「活著就好」。

或許大家看到這樣的句子會發現,這個要求好像帶著深深的無奈,可是我卻看見最簡單的幸福,也是最大的肯定,因為我們不再設定高檔卻跨不過的鑲金邊的門檻,而是一個簡單的門檻,不過剩下來那些都是值得肯定的,這樣反而讓人更有動力繼續向前,因為我每做一步得到的是肯定我做完了一件事情,不是我還沒有達成什麼事情;是我做好了一件事情,不是我做的不夠好。就是這樣肯定的力量,可以轉化一個人的心情,最後讓人充滿源源不絕的力量。

之前看蘇打綠小巨蛋的演唱會,隔天自由時報如虹姐報導了一篇寫了一段話:
整場演唱會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唱青峰說的,要喜歡自己原來的樣子,勇敢去面對自己原來的樣子,讓人接受你原來的樣子。
我想青峰這番話是有感而發的,他的歌聲獨特,具有閹伶的魅力,從不敢開口唱歌到站上舞台唱歌給大家聽,青峰接受真實的自我,也讓蘇打綠的音樂特色鮮明,散發濃濃地文藝青年的夢想與詩意。
這也是一種肯定的力量,只是透過自己肯定自己,反而造成很大的力量,讓人堅定的走下去。

其實除了自己肯定之外,更大部分的外來的肯定反而是造成人很重要的動力,當我們在進行一句話語的表達時,可能不自覺的陷入這樣否定的窠臼之中,反而給人負面的能量。或許要每個人都去發掘差異很難,更先別談接受的問題,可是我們不能夠用自己刻板的印象去思考,畢竟別人是別人,我們是我們,當我們尊重自由的時候,也應該尊重每個個體間的差異性才對,收起負面的否定,從差異性出發進行肯定。

下次,在我們想要批評別人之前,是不是都可以多加一點肯定的語氣,或許這樣別人會充滿更多改善的力量。也讓我們未來的社會,能夠跳出可怕的循環。

圖片來源:http://bobandlata.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03.html、http://info.jctrans.com/zhuanti/ztb/318105.shtml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料理鼠王 Ratatouille (V)

壞人戲劇學:番仔火、雞蛋糕。

數學不好?其實這大多都是國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