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不好?其實這大多都是國文的問題。


自己當家教當久了有一個很深的感觸,現在的國中生的閱讀能力真的令人不敢恭維。其實我沒有辦法明確的指出關鍵性的原因在哪,而且我自己也不是教國文的(應該很少人請國文家教吧!!),但是看著他們連數學題目都不懂的時候,我一切都只能望洋興嘆,有時候在上課也會忽然不知道該怎麼用中文講課,可是如果全部講成數學的演算,他們應該還沒有大學這樣耐操吧!

其實教了這兩三年數學家教,我深深的體認到現在的國中生數學不會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的國文能力真的普遍弱化,這牽涉到了幾個層面的問題。

一、國文還是我們的官方語言:既然名之為國文,就是我們國家所用的語文,也因為這樣國家不管任何考試或者教學方向,大部分都還是以國文為主體,至少一些專業科目的考試都是用國文出題的,至少國高中階段是這樣,連考英文都是用國文出題的,當然到了大學不一定。這裡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矛盾,雖然我們教育不斷的減少了國文上課的時數,以及選讀文章的品質,但是卻沒有把國文拿掉,也就是說我們拿掉的是能力,不是一個項目,如果有了項目卻沒有能力,這個項目反而會變成一種艱深的壓力。

二、因為沒有能力,所以選擇放棄:這是目前國中學生最普遍選擇的途徑,通常一個數學題目約三到四行,可是對中學生來說,簡單陳述的方式反而沒有辦法讓他們了解題目到底在問什麼,所以因為看不懂題目,我索性不算題目,我最常遇到的小朋友留白的部份他們都只是簡單的跟我說一句話:「我看不懂題目。」可是明明就是簡單的中文字,連查字典都不用也不會用到成語的題目,其實簡單來說「看不懂」只是他們一種逃避的藉口,選擇放棄理解才是他們核心的概念。

三、不斷疏離下,漸行漸遠:隨著上面兩種方式,產生了一個排斥心理之後就會不斷的疏離,他們不願意面對比較有結構性的問題,甚至連一句句的拆解也是希望別人幫他們完成,這個時候出現最嚴重的問題是,透過一句句的拆解,我們沒有辦法建構完整的邏輯性思考,但是如果不透過一句句的拆解,那就沒辦法找到一套完整的方式讓他們算完題目,其實我自己知道,他們多半是採用逃避的心態,真的講完題目他們又說好簡單,只是他們不願意看完題目去整理成一條條的算式罷了!

就這樣,大家開始不想要算數學,我不想看這麼多的文字,因為這些文字讓人頭好痛。數學題目有一個特性,就是沒有廢話,也因為這個特性數學需要比較強的邏輯思考能力在背後支持,但是當我們看到國文教育不斷改革之後,這些能力漸漸被拔除了。

九十八年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為45:55,這部分我想多有意識形態的操作在其中,我個人是認為文言文的比例太過低了,排除文化的因素不談,其實文言文在寫作的結構、邏輯、鋪陳上面真的比白話文來的細緻,不過我也不能否定白話文也有很多經典之作,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等,但文言文除了讓我們多認識一些字以外,其實也帶給我們很多文化上以外的東西。

一、邏輯:文言文其實包含的範圍很廣,綜觀而言師、古文、賦、辭、曲等等,連小說都有,其中跟白話文最大的差別在於,那些文字都很古老,寫作的方法也都很古老,這不是表示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離開文言文,而是因為他們古老所以他們還存在很多固定的格式,在唐詩、宋詞裡面最為顯著。如果大家還記得學習文言文的過程(應該是七年級以前才會比較豐富),當我們學文言文的時候最重要的除了了解他們文章的意思之外,也要去想他們究竟合不合當時的格律,就是這樣的思考帶給我們一種邏輯思維的能力,因為他們我看文章的時候,要去建構文章本身架構以及行文方式。

二、判斷:「之、乎、者、也」這四個字是最常出現在文言文中的,可是很多時候它們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讀者必須要透過自己的訓練去了解文章上下文結構之後,自己判斷出它們代表的是什麼意思,有時候是代名詞,有時候反而變成「的」,更狠一點的作者會神來一筆的跟你表現出無意義的感覺,判斷變成閱讀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三、架構:因為有些文言文體會受到字數限制的問題,如果要能夠把自己滿腔的情緒或者是滿的話語化成短短的一百字以內,其實對作者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你要我每天寫BLOG只能寫一百字然後要講完自己的論述,三個字:殺了我),就因為這樣作者在架構起承轉合的時候,其實就變成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字句的修改部分,什麼東西能夠最確切的表達情感?什麼東西能夠講出來表達多種意象?架構鋪陳反而是煞費苦心的事情。

從上面三點來看,有很多人一定會問我,這些哪一項是白話文沒有的,說真的白話文都有,可是文言文跟白話文有一個重大的差異,我們對文言文比白話文還要不熟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過一件事情,我們對我們不熟悉的事情需要花更多的力量去研究了解,無形間出現了兩個效果,第一個效果是正面的,我們花很多時間所以我們了解更透徹;第二個效果是負面的,就因為我們要花很多時間,所以乾脆放棄吧!我個人是屬於第一種挑戰型的,所以從古文、文言文中獲得很多;如果你是第二種人,那我只能說加油,其他就看著天空好了。

我認為當我們在討論文言文的時候,不應該只是單單強調文化面的情況,一味認為文言文僅僅只代表一種文化,而我們中華文化裡面還有很多東西,所以不能把文言文這種文化的單一性提高,這點在文化的角度我想人類學者、社會學者應該會去解決。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語文是個很重要的東西,他代表了一種工具性的意義,尤其是我們國家的官方語言,這種工具性是一種強迫性接受的問題,就像你要去美國留學一定要去證明你英文可以應付去考GRE、TOEFL,這時候語言變成了一種很工具性的東西,不再是文化性的問題,可是當我們討論我們的國文時卻不能夠單純的看待成一種工具性的價值,反而流於意識形態的操作,實為感慨。

在我認為當語言變成一種工具性質時,文言文的工具價值在培養人的思考、邏輯、判斷能力的功能比白話文大,也就是能夠為使用者產生更大的效用,透過經濟學的分析法,效用越大的時候當然消費的就越多,當然可能其中加入了我個人的偏見,但也請見諒。

當我們在排除文言文的時候,其實我們不僅僅只是排除了一個文化上的歷史背景,我們也排除了一種非常好的訓練工具。

圖片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5/5/8/n914204.htm

PS. 昨天忽然停刊真的很抱歉,因為我感冒了,躺在床上一直咳嗽,加上前天沒有睡好,所以整個人沒有精神,思考不出什麼東西,跟各位說聲抱歉,直到今天才比較好的來PO文 !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料理鼠王 Ratatouille (V)

壞人戲劇學:番仔火、雞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