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訓練三部曲:閱讀、思考、寫作
今天中國時報的社論開啟了一連串跟教育有關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一則新聞,前法務部長廖正豪也討論關於教育現狀之下標準答案給予學生的陰影,這篇文章讓我又重新回去看了龍應台寫的《幼稚園大學》(收錄在野火集),再次觸動了不同的心靈。
自己讀了大學之後才慢慢感覺到教育是怎麼一個回事,但是這些都不是我今天想要講的重點,而是我從今天的中時社論上面發現了一篇文章《搶救作文 從寫日記開始》,讓我感覺還好玩的,但是就針對寫作這一個部份,作者的想法好像有點完美主義了,當我們發現現在教育體制跟寫日記結合之後,一切的想法可能就會大幅改觀。
如果依照作者簡單的介紹,大概全台北市(因為我在台北)的國中都有規定,每一個學生每天回家聯絡簿有日記,所以每天要寫日記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是普遍來說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是不像以前的好,可見重點不在於我們去寫作這一件事情,更不在於我們每天固定的寫作。
我的打工除了家教就是伴讀(很單純),所以我面對的學生有五六個國中生,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每天回家功課除了老師會在聯絡簿交代的那些事情之外,還有一樣大剌剌印在聯絡簿上面的作業叫做「小日記」,約莫一百字左右的空間,講個對我來說最深刻的體驗,有人寫了五十字打算交差了事,有人寫了一百字卻不知所云,有人寫生活的流水帳,有人寫每天看到什麼東西,不過這一兩年的經驗讓我發現,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反而是:「老師,小日記要怎麼寫?小日記要寫什麼?我不會寫小日記。」
其實會問這個問題的學生,我們應該要多給予鼓勵,因為我知道不問這個問題的學生,除了他們可能每天都文思泉湧以外,最常發現的事情就是,他們對他們的生活沒有感覺,他們的小日記主要就是我每天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像是流水帳的記法,我不能說這是不對的或者不好的,但是我可以說這個方面來看,小日記對學生的幫助,微乎其微,因為記錄每天的生活,不需要用到成語,不需要用到艱難的辭彙,只要用目前擁有的語文能力,就可以交差了事。
是阿!小日記要怎麼寫?
這是個好問題,我可以很官腔的說就是寫下今天發生什麼事情,或者是你對生活有什麼感想,覺得自己哪裡不好需要改進,哪裡好可以向別人學習等等的,但是這些都不是一個好的答案,在我心目中認為最好的答案是,請你不要把小日記當小日記來寫。
「小日記」就我前面所提過的在大部分學生的眼中就是一項「作業」,請大家開始回想自己的求學生涯,是否有發自給心愛過一項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有的人我替你開心,沒有人的也不要傷心,因為每天要做一件事情是需要莫大的毅力以及吸收知識的能力。對學生來說,小日記是一項作業的時候,作業是每個同學最不想做卻也一定要做的事情,隨著不斷的教育體制往上邁進,小日記自然跟作業聯想在一起,今天的功課是小日記,小日記不單純只是個日記。
既然小日記是一項作業,那就會有很不同的聯想出現,既然是一項作業,第一,不得不做;第二,可以亂做;第三,別人會看到。反正是作業我們想辦法寫出標準答案就好了,不過日記跟其他作業不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學生寫日記的時候最容易卡關,因為我們不知道要寫什麼。
從反面來論證,可以發現,如果老師今天明確的指定了題目,或者發了一篇小副刊文章,請同學寫感想的時候,那天抱怨不會寫小日記的人就會減少了,大家平均寫的長度也會增加十幾二十個字。用這樣的方式來回應到廖正豪教授的文章可以發現,現在學生已經漸漸的習慣有標準答案這個問題,就算沒有標準答案,還是需要一個叫做標準題目給他們,讓他們可以不用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
但失去了天馬行空胡思亂想的能力,就好像一個時鐘一樣,永遠都只能夠在圓形的軌道上運動,不會離開這個軌道,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電力,就可以保證我們時時刻刻的運作。
我們可以寫出四平八穩的文章,只因為老師有說過多用成語、艱難的辭彙,評分老師就會給比較高的六級分,如果有錯字或者文不對題,大概只能多求神明保佑,如果只是普普通通的,至少也會有四級分。作文看起來也已經有了標準答案,答案就是:成語、字彙。但,這跟日記卻完全扯不上關係。
天下雜誌之前的專題「教出寫作力」,也說明了寫作的種種好處,寫作是可以幫助人思考的一種工具,我自己也有深深體會,至少我還在這邊努力的創作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也因為寫作會讓自己發現要去吸收更多的東西,進而轉化成為自己的。
從天下雜誌所做的專題可以發現,寫作的動力不是來自於作業,而是來自「閱讀」、「思考」,因為看到東西,進而經過自己的思考,產生了感覺,自然就會有寫作的欲望,就好像日記,是因為我們對生活有感覺,所以產生的寫作的動力,進而跟自己重新對話,日記讓我們每天多去觀察生活,去了解許多我們尚未接觸過的領域,這也是寫作的前提。
隨著教育體制之下把日記變成了一種作業之後,日記提供的功能已經降低,因為我們不會特地為了一種作業去查資料,或者是靜下心來想今天的事情,畢竟作業是一種跟老師交待的東西,不是跟自己交待的事情。循著這樣的模式走下去,可以發現作業也不會讓我們養成習慣,很多學生都知道我們不會因為每天都寫作業,就覺得今天不寫作業很奇怪,反而是覺得今天不用寫作業很開心。
所以看起來日記不是一個很棒的選項來幫助寫作,而應該轉向要求學生「多看」,而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面向的看,不僅僅只是看課本交給我們的既定知識,還要看我們有興趣的不同書籍之外,也要去接觸我們不熟悉的領域,除了書本以外,我們更應該要多看自己的生活,多看身邊周遭發生的事情,不斷的充實,讓我們自己更豐富。
再來,看完之後要開始「多想」,看了不想只能填飽自己,但是看了思考之後卻能夠創造不同的糧食,很多人都知道「與其給一個人魚吃,不如教他怎麼釣魚」,就寫作來講也是一樣,單純我們提供素材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能夠讓他們去思考,找出自己想要的素材,而且是要透過融會貫通的方式,提供自己素材。
最後,當然是要找機會「多寫」,「寫」對很多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根據以前老師交作文的方式會跟我們說,我們要先區分我們要寫的文體,記敘、論說、抒情、應用看是要挑一種還是要融合變成夾敘夾議的方式,挑好之後要開始想「起、承、轉、合」,這樣才能夠四平八穩的寫完文章。但是說句老實話,何必想這的多,寫就對了,就我個人的經驗就是,寫了之後慢慢的思考脈絡會變的清楚,然後就知道大概怎麼鋪陳了,畢竟想了太多寫了出來也不一定會是一樣的。
其實要寫作文不難,但是在於我們提供正確的層次了沒有,如果沒有閱讀要寫出文章很難,如果有了閱讀沒有思考,要寫出文章不難,但是要寫出好文章很難,如果閱讀經過思考之後的融會貫通,加上自己常常練習,可以發現文章或許只是信手拈來,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開始準備讓自己提升,考慮走進誠品書店,隨手就拿起一本看起來還不錯的書,讓自己邁入寫作的第一步吧!
PS. 昨天的文章好像打太長了,又加上自己在那邊畫線圖,花了超久時間。但是又覺得打的太過於深入,連自己都不一定懂要講的是什麼XD
最近無聊在Google自己的BLOG,看到還蠻多不認識的朋友有來參觀,感謝你們的支持,我也會繼續努力的,也希望大家如果覺得不錯可以多推薦給別人,或者時常來看看有沒有新文章,也多一點互動,我知道我寫的主題很雜亂,但是沒辦法很多事情都想講一點,可能不是很專業,但是就是跟大家分享囉!
自己讀了大學之後才慢慢感覺到教育是怎麼一個回事,但是這些都不是我今天想要講的重點,而是我從今天的中時社論上面發現了一篇文章《搶救作文 從寫日記開始》,讓我感覺還好玩的,但是就針對寫作這一個部份,作者的想法好像有點完美主義了,當我們發現現在教育體制跟寫日記結合之後,一切的想法可能就會大幅改觀。
寫日記是和自我最直接的心靈對話,也隱藏了個人豐富的情感,亦可當成是一種輕鬆與自在的練習。勤寫日記也可以讓學生在持續的練習當中逐漸養成既定的寫作習慣,更是一種最直接表達與發揮想像空間的良好機會。這段話是該社論作者對於日記的看法,但是我覺得這段話前面應該要加上一個「本來」的字眼,這些事情不能夠否認,寫日記所能達到的效果以及目的大致上跟作者說的相符,可是這些都方在日記是一份單純的心靈動作,沒有受到外力的干擾。
如果依照作者簡單的介紹,大概全台北市(因為我在台北)的國中都有規定,每一個學生每天回家聯絡簿有日記,所以每天要寫日記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是普遍來說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是不像以前的好,可見重點不在於我們去寫作這一件事情,更不在於我們每天固定的寫作。
我的打工除了家教就是伴讀(很單純),所以我面對的學生有五六個國中生,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每天回家功課除了老師會在聯絡簿交代的那些事情之外,還有一樣大剌剌印在聯絡簿上面的作業叫做「小日記」,約莫一百字左右的空間,講個對我來說最深刻的體驗,有人寫了五十字打算交差了事,有人寫了一百字卻不知所云,有人寫生活的流水帳,有人寫每天看到什麼東西,不過這一兩年的經驗讓我發現,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反而是:「老師,小日記要怎麼寫?小日記要寫什麼?我不會寫小日記。」
其實會問這個問題的學生,我們應該要多給予鼓勵,因為我知道不問這個問題的學生,除了他們可能每天都文思泉湧以外,最常發現的事情就是,他們對他們的生活沒有感覺,他們的小日記主要就是我每天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像是流水帳的記法,我不能說這是不對的或者不好的,但是我可以說這個方面來看,小日記對學生的幫助,微乎其微,因為記錄每天的生活,不需要用到成語,不需要用到艱難的辭彙,只要用目前擁有的語文能力,就可以交差了事。
是阿!小日記要怎麼寫?
這是個好問題,我可以很官腔的說就是寫下今天發生什麼事情,或者是你對生活有什麼感想,覺得自己哪裡不好需要改進,哪裡好可以向別人學習等等的,但是這些都不是一個好的答案,在我心目中認為最好的答案是,請你不要把小日記當小日記來寫。
「小日記」就我前面所提過的在大部分學生的眼中就是一項「作業」,請大家開始回想自己的求學生涯,是否有發自給心愛過一項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有的人我替你開心,沒有人的也不要傷心,因為每天要做一件事情是需要莫大的毅力以及吸收知識的能力。對學生來說,小日記是一項作業的時候,作業是每個同學最不想做卻也一定要做的事情,隨著不斷的教育體制往上邁進,小日記自然跟作業聯想在一起,今天的功課是小日記,小日記不單純只是個日記。
既然小日記是一項作業,那就會有很不同的聯想出現,既然是一項作業,第一,不得不做;第二,可以亂做;第三,別人會看到。反正是作業我們想辦法寫出標準答案就好了,不過日記跟其他作業不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學生寫日記的時候最容易卡關,因為我們不知道要寫什麼。
從反面來論證,可以發現,如果老師今天明確的指定了題目,或者發了一篇小副刊文章,請同學寫感想的時候,那天抱怨不會寫小日記的人就會減少了,大家平均寫的長度也會增加十幾二十個字。用這樣的方式來回應到廖正豪教授的文章可以發現,現在學生已經漸漸的習慣有標準答案這個問題,就算沒有標準答案,還是需要一個叫做標準題目給他們,讓他們可以不用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
但失去了天馬行空胡思亂想的能力,就好像一個時鐘一樣,永遠都只能夠在圓形的軌道上運動,不會離開這個軌道,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電力,就可以保證我們時時刻刻的運作。
我們可以寫出四平八穩的文章,只因為老師有說過多用成語、艱難的辭彙,評分老師就會給比較高的六級分,如果有錯字或者文不對題,大概只能多求神明保佑,如果只是普普通通的,至少也會有四級分。作文看起來也已經有了標準答案,答案就是:成語、字彙。但,這跟日記卻完全扯不上關係。
天下雜誌之前的專題「教出寫作力」,也說明了寫作的種種好處,寫作是可以幫助人思考的一種工具,我自己也有深深體會,至少我還在這邊努力的創作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也因為寫作會讓自己發現要去吸收更多的東西,進而轉化成為自己的。
從天下雜誌所做的專題可以發現,寫作的動力不是來自於作業,而是來自「閱讀」、「思考」,因為看到東西,進而經過自己的思考,產生了感覺,自然就會有寫作的欲望,就好像日記,是因為我們對生活有感覺,所以產生的寫作的動力,進而跟自己重新對話,日記讓我們每天多去觀察生活,去了解許多我們尚未接觸過的領域,這也是寫作的前提。
隨著教育體制之下把日記變成了一種作業之後,日記提供的功能已經降低,因為我們不會特地為了一種作業去查資料,或者是靜下心來想今天的事情,畢竟作業是一種跟老師交待的東西,不是跟自己交待的事情。循著這樣的模式走下去,可以發現作業也不會讓我們養成習慣,很多學生都知道我們不會因為每天都寫作業,就覺得今天不寫作業很奇怪,反而是覺得今天不用寫作業很開心。
所以看起來日記不是一個很棒的選項來幫助寫作,而應該轉向要求學生「多看」,而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面向的看,不僅僅只是看課本交給我們的既定知識,還要看我們有興趣的不同書籍之外,也要去接觸我們不熟悉的領域,除了書本以外,我們更應該要多看自己的生活,多看身邊周遭發生的事情,不斷的充實,讓我們自己更豐富。
再來,看完之後要開始「多想」,看了不想只能填飽自己,但是看了思考之後卻能夠創造不同的糧食,很多人都知道「與其給一個人魚吃,不如教他怎麼釣魚」,就寫作來講也是一樣,單純我們提供素材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能夠讓他們去思考,找出自己想要的素材,而且是要透過融會貫通的方式,提供自己素材。
最後,當然是要找機會「多寫」,「寫」對很多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根據以前老師交作文的方式會跟我們說,我們要先區分我們要寫的文體,記敘、論說、抒情、應用看是要挑一種還是要融合變成夾敘夾議的方式,挑好之後要開始想「起、承、轉、合」,這樣才能夠四平八穩的寫完文章。但是說句老實話,何必想這的多,寫就對了,就我個人的經驗就是,寫了之後慢慢的思考脈絡會變的清楚,然後就知道大概怎麼鋪陳了,畢竟想了太多寫了出來也不一定會是一樣的。
其實要寫作文不難,但是在於我們提供正確的層次了沒有,如果沒有閱讀要寫出文章很難,如果有了閱讀沒有思考,要寫出文章不難,但是要寫出好文章很難,如果閱讀經過思考之後的融會貫通,加上自己常常練習,可以發現文章或許只是信手拈來,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開始準備讓自己提升,考慮走進誠品書店,隨手就拿起一本看起來還不錯的書,讓自己邁入寫作的第一步吧!
PS. 昨天的文章好像打太長了,又加上自己在那邊畫線圖,花了超久時間。但是又覺得打的太過於深入,連自己都不一定懂要講的是什麼XD
最近無聊在Google自己的BLOG,看到還蠻多不認識的朋友有來參觀,感謝你們的支持,我也會繼續努力的,也希望大家如果覺得不錯可以多推薦給別人,或者時常來看看有沒有新文章,也多一點互動,我知道我寫的主題很雜亂,但是沒辦法很多事情都想講一點,可能不是很專業,但是就是跟大家分享囉!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