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該要做第一個台灣


自新加坡公佈公務人員減薪以來,台灣的媒體、政府、國會都在爭論,台灣的公務人員,尤其政務官員、總統、立法委員,是否應該要跟進新加坡的作法,透過減薪的方式,真的做到「苦民所苦」,讓大眾在不景氣的時代,荷包縮水的時代,能夠因為政治人物主動減薪的動作,帶給人民更多的好感。

先不論新加坡與台灣高階公務人員的薪水不同的問題,這背後的討論都隱含了一個奇妙的思維「台灣能不能做下一個新加坡?」,當然身為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南韓、新加坡、香港,在經濟發展上面往往都是互相比較的對象。

1980年代經濟快速起飛的亞洲四小龍,成功的自農業、工業為主的國家轉型成為服務業、科技業領軍的開發中國家,甚至邁入已開發國家的階段。不過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台灣、新加坡受傷較輕微,香港(1998)在中國政府強大的支持之下,也打退投機專家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南韓受傷最為慘重,南韓受傷甚為慘重,甚至政府呼籲國人共體時艱捐黃金救政府。

21世紀開始,四小龍發展路途開始不同,香港雖回歸中國管轄,但在信奉全然自由的經濟市場之下,金融業、服務業高度發展,成為外資進入亞洲的主要根據地;新加坡透過政府高度統治的情況下,金融業扮演東南亞領頭羊的角色,更因為掌握新加坡海峽(Singapore Strait),關鍵的運輸位置,也成為亞洲、歐洲重要的聯絡中心。香港、新加坡雖然採行的經濟模式不同,但都透過金融、港口成為亞洲不可忽視的實力經濟體。

南韓挺過了亞洲金融風暴,也造成了整體產業重新洗牌,從此南韓主要企業體都是大型企業,三星(SAMSUNG)、LG、大宇(DAEWOO)、現代(HYUNDAI)等等,大型企業透過自己發展的優勢,帶領了整體國家動能,透過低廉的價格開始反攻整體的市場,在高科技產業、汽車產業成為外銷主力,大型重機也佔有一席之地,似乎成為了「東方的日本」(相較於G8中西方的日本)。

那台灣呢?

1995年提出的亞太營運中心,到了2000被綠色矽島取代,之後眼看中國崛起亞太營運中心已經無望,漸漸的台灣剩下高科技產業可以跟全世界相抗衡,但是卻在韓國的壓力之下,面板產業直到最近友達不斷的併購他廠才有機會與LPG相抗衡,持DRAM產業持續沒有掌握關鍵技術,只剩下半導體代工產業能夠領軍全世界。但半導體基本上為上游,下游產業卻普遍不景氣。而在其他產業的情況卻遠低於香港、新加坡的競爭力。

但是在眾多討論中,我們都忽略了台灣自己本身的優勢,當我們看到香港政府將全年獲利以退稅的方式還給民眾,新加坡亦然的情況之下,我們只會一味拿新聞標題質問政府,為什麼我們不能夠這麼做?當我們看到新加坡成立主權基金(淡馬錫控股公司, Temasek Holdings),大肆的收購全世界優質的金融資產,每年創造可觀的獲利,台灣也想要跟進?但是這些討論的後面,往往都是缺乏專業,僅僅只是在跟著新聞的標題前進。

其實台灣應該要有勇氣作「第一個台灣」,而不是下一個新加坡、下一個香港、下一個南韓,因為台灣的確有獨特的自己產業發展情況,不論在經濟、歷史、政治都有自己的背景,相對於其他國家我們的優勢並不相同,我們承擔的責任、義務也不相同,如果我們只能夠在新加坡的政策、香港的政策上面打轉的話,充其量我們最後只能夠變成新加坡、香港,無法超越。

但是當我們把角度拉回台灣,2008下半年之後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之下,台灣應重新檢視自己國內的競爭優勢,以及長期以來發展出來的運作模式,不應該只是不斷的參考其他「相似」國家的政策、經濟內容,而應該要走自己的路,獨立的發展,才有可能超越,而讓別人想要做下一個台灣。

圖片來源:http://www.tbroc.gov.tw

PS. 或許下一篇我們可以來討論現階段的台灣,因為我覺得台灣現階段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勝點,我們有很多的優勢,只是在政府能夠看到,並且發展。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料理鼠王 Ratatouille (V)

Google+ 留言框整合入 Blogger,看 Google 社群網戰新策略

數學不好?其實這大多都是國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