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節目綜藝化 - 超級偶像開始深度訪談?


這兩個星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要拉抬收視率,超級偶像推出了唱給我最愛的人的單元,好像有意在模仿感性的超級星光大道一樣,不過兩者的哭點不同。我恰巧轉過去看超級偶像(畢竟我不喜歡星光二班),卻一直看到哭戲,其實有點感覺詭異的樣子,而且主持人好像刻意的希望每個參賽者能夠講出心酸的歷程,而且一定要哽咽、眼匡泛紅、流淚,最後再用鼓勵的話結尾。其實很像利菁在麻辣天后宮的主持方式,不過我覺得套在這裡感覺怪怪的,因為究竟是要評唱歌的好聽程度還是要評情感的表達程度?我認為這兩者很難兼顧。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不完美,反而創造了大家更被吸引的地方,那種感覺是生活的不是明星的,所以當然我們會去關注我們的生活,而不是那種遙不可及的天際。在英國版超級星光大道出現的Paul Potts也是典型的創造共鳴的人物,台灣超級星光大道的楊宗緯也是標準可以拿來做case study的指標人物。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去跟超級偶像講這些論點,所以這個星期的超級偶像我覺得真的做的有點灑狗血,不是那種台灣霹靂火式的火柴雞蛋糕,不過這種講到心底深處的談話內容,我覺得應該要出現在點燈那種節目才對,出現在歌唱選秀節目中感覺有點模糊焦點,如果有一位參賽者因為唱歌的感情太豐富,所以導致整個音不準、忘詞、唱不下去的情況之時,到底我們應該要說那是因為感情太豐富了很好,還是要承認其實外在環境對一個歌手來說應該要成為可控制因素,所以這些是不容許發生的呢?這一週的超級偶像給了一個答案,聽歌聽情感就好了,只要表達出情感,剩下好不好那就是檯面下的事情。
可是真實的演藝圈是這樣嗎?試想,我們今天花了兩千五去買了一張演唱會的門票,然後進去聽開始歌手都沒有唱準、唱好過,不過別擔心歌手可是十足的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所以我們花了一張兩千五的票去買到了豐富具有情感卻沒有預料之內水準的聲音,你會生氣嗎?如果是我,我會生氣,認為這樣也來辦演唱會實在是騙錢。
回來看看,選秀節目一向的宗旨與其有效率的地方在於,節目的代表一種訓練過程,讓唱片公司省下了不少的時間與精神,如果選秀節目拋開了音樂的本質,然後開始做的很像綜藝節目,我覺得這種地方的共鳴將會越來越少,不得不承認這點正好影射了超級星光大道第二屆開始的問題,他們變成綜藝節目了(雖然本來就定位在綜藝),節目那種實現夢想的功能逐漸弱化,多的是那種每個星期一定要上一次報紙的炒作,或者是針對幾個參賽者只要有觀眾緣,不論歌聲技巧好壞,就留下來就對了,辦個敗部復活賽,來個誓死保衛戰。可是他們卻忽略了觀眾其實是有感覺的,留下一個人吸引的觀眾,可能會讓更多觀眾離開,不過那種看不到的離去,比大聲嚷嚷的憤怒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但卻是最關鍵的力量。
對於超級偶像那種心靈深處的設計,感覺不太適合出現在選秀節目之中,可是像超級星光大道那種操作的手法,卻也很容易讓人失去信心。我覺得台灣的選秀節目綜藝化是必然的趨勢,可是那種實踐夢想的舞台消失卻不必然需要發生,但是或許這就跟魚與熊掌一樣很難兼得。畢竟小眾的胃口很容易滿足,大眾的眼睛就必須要面對人多嘴雜的問題。
選秀節目是否有未來,還是掌握在你我手上的遙控器!
圖片來源:http://www.ttv.com.tw/drama/2007/SuperIdol/main.asp、http://blog.yam.com/abu0307/article/11320221、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8/31/EN0708310024.htm
PS. 今天太晚才寫文章的原因是因為我剛剛在寫統計學作業,可是其實還頗不了解怎麼寫的,連中文題目都很難了解,統計果然是博大精深啊!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