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大選: 一中或兩岸,重點是共同市場!


這幾天總統候選人兩方陣營在討論最激烈的「政策」問題是跟中國的共同市場部份,有人說是一中共同市場,有人說是兩岸共同市場,然後開始爭論這共同市場前面放的兩個字,是一中還是兩岸,因為後面一個代表一個中國的概念,另外一個是一邊一國的概念,經濟面的政策牽扯到了國家主體認同感的問題,然後就有人認為這是為了終極統一鋪路。

我覺得這兩個名詞的重點並不在於前面的兩個字,而是後面的四個字:共同市場。之前我已經在三通的文章中討論過幾個自由貿易區的內涵,還有區域經濟整合的相關概念,我認為這次的共同市場政策部份,也是一種區域經濟整合的概念,就經濟面來討論,這是一個符合全球化下經濟的概念,所以這篇文章不是要討論政治上主體認同的問題,而是我們來看看這個東西應該要怎麼討論。

之前我已經說過了幾個世界上很著名的區域經濟整合內容,有北美自由貿易區(NAFAT)歐盟(EU)東協(ASEAN),這次提出一個比較少人關注的地方:南美洲。

1991年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簽署《亞松森協定》宣佈建立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經過1994年增修改條文確定組織架構以後,1995年南方共同市場正式開始運作。是目前世界第四大的經濟體,而也是南美洲很重要的一個經濟合作組織,主要的概念是需要平衡世界上的經濟樣態,會員國之間彼此關稅減免、經濟交流,在外交、經濟等重要事務之上,都有一定的參與權,也在國際上擁有一定的地位。

雖然南方共同市場不像之前所提出來的NAFTA、歐盟、東協具有國際上太大的影響力,但是實際上可以發現,全球化的情況之下,除了一直都還沒有發展的非洲(雖然大家都說未來輪到了),各地區都積極的成立共同市場,能夠透過低關稅的方式讓貨暢其流,然後透過自由流動的方式達成人盡其力。

在東協成立之後,台灣因為受到國際上不公平的待遇,沒有辦法加入,另外一方面東協主要的會員國家是東南亞的各國,所以台灣天生有不利的因素。但是台灣是一個以出口、代工為大宗的產業結構,由於電子代工業的毛利率不高,要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壓低成本,而不是削價競爭。因為代工產業的固定成本很高,必須要投資很多的機具、廠房,能夠節省的成本主要是在變動成本的部份,其中最容易取代的是人力成本,而且是非技術勞動力的成本,所以廠商必須要不斷的尋找廉價的勞動力,這也是很多現在台灣廠商外移的原因之一。

而且在國際貿易之中,關稅是用來保護國內產業重要的方式,也是目前能夠找到的管制措施之中,傷害程度較低的一種方法。不過只要有關稅,進出口的成本就自然會提高,對進口產品來說,國內能夠享受到的價格是變貴了,而對我們對外販售產品來說,我們的競爭力是變低的。有關稅的情況之下,其實對自由貿易是不利的。

但是透過雙方面的自由貿易協定,成立自由貿易區,貿易障礙的問題可以獲得部分的解決,或者完全消除,反而造成了雙方面都有貿易利得,貿易一直以來都是雙贏的局面,非零合遊戲。台灣一直以來因為國際政治情勢的壓力,沒有辦法加入聯合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但在經濟面向卻是深入世界供應鏈之中,尤其是在電子產品、科技產業之中,台灣更是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際貿易實為台灣所必須,但這些年來台灣一直放棄對中國開放,反而造成了很多機會流失。

為什麼開放台灣與中國的市場,之前我已經有許多陳述,這次看到候選人提出共同市場的概念,其實就經濟面的政策來說,我覺得是必要且絕對需要實行的項目。但是在後續的討論反而造成了一點點的誤解,有不份的解釋說,台灣如果跟中國大陸開放,一定會造成中國大陸廉價的服務、勞動力還有價格進入台灣,然後台灣人的工作機會就會快速消失,例如現在台灣剪髮一次需要兩百塊,如果中國進入,就只需要一百塊就可以完成,所以台灣的理髮師會失業等類似的案例,認為兩岸開放共同市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可是不能忽略一件事情,如果我們真的達成兩岸自由流通的情況,人員的流入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是我們一樣可以去中國投資、工作。大家都想到中國怎麼來賺我們的錢,可是提出這個論點的人理所當然忽略了我們怎麼賺中國的錢,中國人可以進入我的市場當作供給者,而我們也應該可以進中國的市場投資、生產,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產業模式應該會是服務業,例如金融、量販、不動產仲介等等,這些都是台灣很重要的根本,服務也佔了台灣產業70%強,但是因為市場不夠大(之前幾篇文章我已經說過了),所以服務業的服務沒有辦法得到太多的報酬,反而需要想辦法跟競爭者競爭既有的市場規模。

兩岸如果共同市場成立,其一的好處是我們可以分享到中國的市場,台灣是個島國,雖然有優點,但是最大的壞處就是我們的市場需要跨過一個海才能夠擴大,但是因為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我們始終沒有辦法完整的跨越台灣海峽,反而使得我們就算有很好的服務業還是沒有辦法享受的廣大的市場,但是不可否認中國是一個全世界都覬覦的廣大市場,對每個服務業來說,人口多就有一定的優勢,也是最大的利基。如果兩岸可以同意在互惠的共同市場之下,台灣的服務業也可以享受到更大的市場,雖然台灣需要相對開放自己的市場,可是仔細的比較一下,台灣能夠獲得的市場遠比中國能夠獲得市場大,但是現在很少人台灣可以獲得什麼樣的中國廣大消費人口。

這部份可能是因為台灣覺得自己的發展比中國還要進步,所以會被中國拖垮(這是我個人猜測),但是世界各國已經陸續進入中國的市場,雖然他們不是一個民主的政府,離真正的自由市場還是有段路要走,不過可以發現中國政府近幾年已經開始把經濟向右轉了,不是在計畫、統治的情況,而目前是中國積極轉型的階段,就好像台灣在四、五十年前的階段,未來中國也可能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經濟大國,台灣就在中國旁邊,卻要放棄這麼大的一塊經濟市場,就經濟成長的角度而言,是沒有足夠反對的意見的。

而且台灣目前對中國的投資已經超過了對外投資的50%,對中國的進口、出口都名列前幾名,能夠建立共同市場的話,其實對關稅減免、市場開放都是一個大的好處,而且以兩岸的貿易依存度這個高的情況之下,其實我們獲得的利益並不會比我們被中國得到的利益還少,畢竟我們從市場取得以及關稅減免的情況,都可以比中國有更大的優勢。

但這個條件是必須要能夠在平等的兩岸共同市場之下,如果是我們訂了一個割地賠款的方式,我覺得不訂也罷,但是這個割地賠款並不是在意識型態上面,而是實際的經濟利益之上,但是政治就是這麼讓人捉摸不到,況且我們單方面的政策,中國政府是否要接受都還不一定,但希望未來可以看到這個議題上面,有反過來討論台灣獲利的機會,讓不同的觀點balance一下。

圖片來源:http:// baike.baidu.com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料理鼠王 Ratatouille (V)

Google+ 留言框整合入 Blogger,看 Google 社群網戰新策略

數學不好?其實這大多都是國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