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大學,連「門兒」都沒有

最近適逢高中填志願跟大學等待放榜的時間,有幾則新聞不斷出現,關於 零分上大學 、 捨高中就技職 也有不斷的假考部隊 新聞 ,當然這些新聞是否值得關注見仁見智,不過造成了社會上普遍的觀感不好,對於教育負面印象產生之後,更覺得台灣怎麼會變這樣子? 「究竟,面對自己的未來應該怎麼選擇?一般的人高中升大學,還是先進入技職體系學得一技之長再說?」這是個很多學生跟家長面臨選擇時最重要的問題,其實 不論我們怎麼考慮自己的選擇,重要的地方在於「未來」這兩個字。 對大多數人來說人生有一個很標準的路徑(routine):出生、求學、就業、退休、死亡,當我們求學的時候面臨最近的未來就是「就業」,這也會成為我們求學時候選擇的問題,這部分可以討論的問題太多了,甚至最近新聞也指出 上班族後悔當初念的科系 ,好像求學跟就業必然相關連在一起。的確,不能夠完全切割求學跟就業,但是否有如此大的關聯似乎也不必然。 實際上,要看自己如何決定自己的未來,才會有選擇的問題。 當我們對自己的未來並不清楚時,我們不用選擇,因為答案跟目標可能會改變;只有當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候,才有選擇的必要,因為現在的選擇可能會導致「達不成」目標。如果我們確立了一個不輕易改變的目標,之後才會知道自己的選擇如何才是最好。 不過,對一個要升高中或者上大學的學生來說,未來似乎還是一個很遙遠的事情,在抱著什麼都還很久遠的情況之下,要選擇什麼似乎都可以,很多人可能為暫定用自己的未來就業取向來選,這也是為什麼明星高中不滅,大學法律、電機、醫學當道的情況,因為他們看起來就是光鮮亮麗又可以賺大錢的工作。如果沒有經濟壓力的人,可能就以自己的興趣為選擇的基礎,未來在慢慢的培養自己的就業能力,趁著求學階段讓自己對自己好一點,這也是另外一種另類的選擇。 不過不同的選擇並不代表未來的道路如何,在創業時代漸漸過去的情況之下,能夠出現王永慶、郭台銘的情況已不復見,學歷可能在以前不代表什麼,只要能夠能力當道就能夠創造一個賺錢的企業。 隨著時代變遷,大學增加的情況之下,最嚴重的影響就是,不讀大學,連門都擠不進去,更遑論是窄門還是寬門。 社會輿論認為大學不斷的增加,造成了教育品質低落,學生素質下降的問題,但這部分的因果關係並非必然。但是卻有一個很直接的影響, 因為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入大學,所以大學的文憑變的很平常,對於就業市場最重要的影響是,進入門檻(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