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的譴責遊戲,最後終須反求諸己


2008年已經步入尾聲,回顧今年最重要的經濟事件應該就是從美國次級房貸以來的金融海嘯,本期的FORTUNE雜誌用寫了一篇短文來陳述一個在「譴責遊戲」(The Blame Game)。

文章一開頭很直接就說大家都在尋找一個原因:究竟是誰造成了金融海嘯。而作者很簡單的提出了現在四個候選,也說明大家最後一定要會想要選一個當成罪魁禍首。這四個原因分別為:自由市場快速成長、葛林斯潘、柯林頓的肇因、美國喪失了自己的原則

高度的開放配上金融創新的成果,大家不斷買了自己完全不知道的商品,最後連賣的人自己也不知道在賣什麼;葛林斯潘放任利率長期處於低點,卻不顧隨後帶來得資產以及房產快速上揚的泡沫危機;柯林頓為了鞏固民主黨主要基層選民,推動「二次房貸」的流行風潮;美國人沉浸在高度金融遊戲創造的報酬之中。

文章最後的結論,作者認為這四個原因之中,最嚴重成因在於「美國人喪失的自己的原則」

環顧歷史,我們經濟是不斷循環的,每一段時間都會出現金融風暴,不論是1930年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1960年S&L(Savings and Loan crisis)2000年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不過這次的危機比較嚴重。

自由化下金融市場大量的金融創新已經遠遠超過了監管機構的能力負擔,大家相繼大量放款卻又將放款重新包裝-證券化(securitization)-快速改善了銀行的現金流量,卻也相對的把原本應該承擔的風險轉嫁出去。最後證券化第二次,依此循環下去,不斷的再證券化,造成了大量的資訊流失,最後買到的人當然也不知道手上持有的金融商品的實際風險。

2000年泡沫經濟以後,美國出現了景氣高點,利率在2003年降到1%的水準(當時的史上最低),每個人都享受到了資產價值大幅上漲的好處,股票、房地產大幅上漲,在高度經濟成長的情況之下,大家沉浸在金融市場快速致富的可能之上,完全忽略可能產生的風險(risk)

這次不像以往的危機單單只是發生在一個產業,或者影響單純一個產業的問題,我們可以對症下藥,而是回到了1930年帶的大蕭條時期,但伴隨的高度的全球化,問題已經不再侷限於美國,而是在全球產生龐大的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ck),從美國次級房貸之後,延伸到金融機構倒閉,最後開始擴展到產業面向,財報紛紛不佳。

但是,究竟問題的根源是制度面還是有其他面向

再拿一篇今年八月份出刊的FORTUNE文章就可以發現,就算次級房貸風暴暫歇之後,下一個信用風暴也正步步逼近。美國長期以來的消費習慣是借錢消費,而在用其他資產價值去償還,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美國禁不起突然來的衝擊(crash),次級房貸風暴造成資產減損的時候,大家負債直接比例往上飆升,生活水平直線下跌。

長期以來美國沉浸在高速成長的金融市場之中,在金融市場快速致富的神話之下,每個人對於認真的工作,量入為出的觀念更顯薄弱,而是相繼先完成夢想,是找先買房子再去想辦法付房貸,但是卻沒有任何利率突然上漲可能性之下的準備,消費習慣也是大量依靠銀行。
When a whole society decides to abandon basic virtues, large-scale trouble is certain.
正如同文章所言,當大家都破壞了安全價值的維護之後,大規模的問題必然會發生,次級房貸的問題造成了銀行收不回帳款,最後倒閉,然後延伸到全世界。而美國這次的消費習慣是否有改變,在通貨緊縮的時代,的確大家都不願意擴大自己的消費支出,但是當下次經濟成長的時期,是否大家又開始沉浸在另外一次的金融遊戲之中。

這次的問題的確很難找到一個唯一的原因,但是卻應該要重自己開始改變,如果我們還是大量的依賴負債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享受用負債累積出來的財富感、高品質生活,最後終將會回到原點。

經濟是不斷循環的,一定有高峰也有低峰。如果我們沒辦法從自己的整體的消費習慣改變,整體社會還是容易被每一次的高峰吸引住的話,最後也會沉沒在每次的谷底,就像前幾個月重大媒體所預言的信用卡風暴,是否可能成為下次谷底的第一陣寒風。

圖片來源:http://www.cartoonstock.com/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料理鼠王 Ratatouille (V)

Google+ 留言框整合入 Blogger,看 Google 社群網戰新策略

數學不好?其實這大多都是國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