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再次定義台灣價值?


前些日子馬總統下令劉內閣在三個月內去尋找台灣的定位,在不管是不是因為被高度的經濟衰退所震撼,或者是被長期低迷的民調嚇到了,我覺得這對台灣來講是一件很正確的決定,當然有人說「三個月」真是令人羨慕的時間,看著歐巴馬一上任就面對高度的美國危機,馬英九還有三個月,不知孰優孰劣。

的確,不管究竟有多少的人持哪方面的看法。台灣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

台灣近代史才剛剛開始要寫,我們脫離了日本的殖民時期,進入了所謂中華民國的時代,台灣在每個年代都持續不斷尋找自己的價值。

1950年代,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台灣由於動盪不安、內戰頻仍,所以我們定位台灣在一個「反共基地」的定位之上,在那個年代,多數人的希望是能夠回到中國故土,真的能夠光復大陸,解救在共產黨統治之下救苦救難的同胞。

1960年代,台灣政治高度管制-戒嚴時期-沒有自由,反共的情緒依然還在,身處在農業時代,台灣依然還是靠農產品的出口讓自己持續有國際競爭力,政治上在聯合國台灣依然代表中國,台灣的價值所在「國際認同」,以及反共情懷之中。

1970年代,1971年聯合國中國席次正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政治上頓失依靠,我們不願意承認中共的政權,自然也不會承認中共正逐步茁壯,1971年從中山高速公路(國道一號)開始,台灣推出十大建設,經濟面向開始走向自己,隨後的石油危機、中美斷交,雖然都影響著台灣,不過我們把價值鎖在「奠定台灣發展基石」之上,為了讓下一代更好,所以我們大興土木。

1980年代,政治上的台灣正式邁向自由化、民主化兩大訴求,1977年7月15日正式解嚴,經濟面我們找到了一盞明燈「高科技」,邀請張忠謨先生回來創立「台灣積體電路」,以高度勞動力優勢的情況之下,我們奠基在出口產業之上。

1990年代,第一次正式的民選總統,政治步入體制上更成熟的階段;台灣獲得高科技島的美譽,開始發展更多的高科技產業,大幅度的經濟奠基在「出口」之上,我們賺取了大量的外匯,更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榮景。

2000年代,第一次政黨輪第、第二次政黨輪替,都發生在這個階段。政治動盪,經濟也不安穩,台灣似乎比別人晚了一步,卻又不知道該怎麼持續向前。

2007年起至今日,全球金融海嘯的襲擊,讓台灣原本高度倚賴的美國市場受創嚴重,2009年1月台灣出口下滑58.6%,等於是宣告台灣高科技產業沒有經過寒冬就進入了冰河時期,從1980年代以來我們經濟長期鎖在「高科技」、「出口」的兩大詞彙,隨著2009景氣循環谷底的時候,宣告價值瓦解。

我們即將邁入2010年代,如果每十年我們都需要找到一個未來的價值,那我們應該如何定義台灣?我們不可能當世界工廠,因為中國崛起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不可能當世界矽谷,因為美國仍是最高度的技術來源;我們不可能當世界礦場,因為本來就沒有這個能力。

那台灣還有什麼?

這次,我想要分幾個主題來談談台灣還有什麼是可以值得我們去定義的,我知道在不景氣的時候,很難去重新定義價值,因為當價值瓦解的時候,需要高度的力量來解決後續的不穩定,經濟、政治基礎都相對重要,不過我深信,這次的景氣循環,將決定未來台灣的發展。

台灣應該要重新定位自身的價值,我們不應該走南韓、美國、香港的路,我們應該走自己的路,當大家一味沉浸在高科技是美夢的時候,我們忽略了更多台灣可用的價值,但很幸運的,價值並沒有因為沒有發覺,而漸漸的遠離我們,如果價值還在等待,或許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再次定義台灣。

圖片來源:http://www.redefinerocks.com

延伸閱讀
PS. 這篇文章沒有說什麼實際的話,是因為這篇是個序言,接下來的每個週末,我們就來談談這篇文章的價值,我們重新找尋台灣的定義,以及我們未來的發展吧!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料理鼠王 Ratatouille (V)

Google+ 留言框整合入 Blogger,看 Google 社群網戰新策略

數學不好?其實這大多都是國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