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男朋友》橫跨時代與不同人生的「自由」


這部電影融入了太多的議題,卻簡單的用「自由」來貫穿了全場。

上次看楊雅喆電影記得是「冏男孩」,用簡單的鄉村故事,述說大環境的所有議題,永遠都在結局留下了一個伏筆,然後,讓觀眾去猜想。這些年來,楊導演讓許多影片都貼近到社會的每一個層面,除了擁有好的劇本之外,還有精準的敘事手法。

《女朋友。男朋友》橫跨了三十年代,從 1980 年代一直到 2010 年代,從戒嚴時期的台灣,到開放黨禁、報禁,到現在政黨二次輪替。從三個學生的糾葛,一直到出了社會之後,三個人命運也似乎緊緊地互相連結,截止沒有交集,在某個時空中,還是一樣的纏繞在同一個環境之中。

這,就是女朋友、男朋友,從最大的國家政治宏觀,也由最小的情愛糾葛微觀。國家、政治、愛情、人生、命運,都被一個微妙的意識狀態-自由-串連了起來。



王心仁,標榜著 1980 年代,想著反叛、跳脫尋找自我的青年一代,那個時代的青年們,戮力打破黨國體制,為每一個威權體制下的民眾,尋找一口喘息的機會;林美寶,一個流浪不斷經歷被遺棄的女孩,外表故作堅強,其實每天都努力的尋找個依靠,不論是在外人的肯定,或者真愛之上,都希望有一個最後的依歸;陳忠良,不被認可,所以正在尋找安全的避風港,看著真實的事情如實的發生,卻不斷地選擇逃避,而把自己隱藏起來的鴕鳥。

三個人,詮釋著整個世代,充滿的矛盾與衝突。其中,夾雜著看似瘋癲卻了然於心,最真實面對自我的許神龍,看透了一切,而選擇逆來順受也創造命運。

故事從抗爭開始,那個年代,大家都渴望自由、希望民主,想要掙脫出所有的枷鎖,學生想要離開教官的掌控;黨外想要進入政治發出自己的聲音;台灣人想要讓外省人知道我們才是主人翁。就這樣,看似情愛的片名,卻以抗爭開始,一對雙胞胎,在 2012 年的今年,仍在追求著「民主」與「自由」。

時序回到 1980 年代,一樣是學生在追求民主、自由的影像,三個年輕人,在大環境之下,被「不自由」的大帽子壓著,林美寶是喜歡陳忠良,但陳忠良知道,他沒有辦法愛上林美寶,所以林美寶不自由;王心仁是喜歡林美寶的,但林美寶最愛的不是王心仁,所以王心仁不是由;而陳忠良是喜歡王心仁的,只是他不能也不行喜歡王心仁,所以陳忠良不自由。

大時代令每一個小市民不自由,靠著在中正紀念堂吶喊,到夜市小書報攤買本「民主」,似乎這樣就可以嗅到一點自由的空氣。

因為陳忠良不行,所以林美寶在脆弱的時候,靠上了王心仁的肩膀;因為陳忠良不行,所以她看著王心仁與林美寶的一切。最後,還是選擇放棄,一個人的不自由,去換取深愛的人的自由,卻也另一個人不自由。最終,還是選擇放棄。

1990 至 2010 年代,大時代自由了。

這三個人一樣不自由,王心仁為了事業,放棄了最愛,以為自由的人其實被推入了不自由的火坑,林美寶寧願妥協著發展婚外情,只因為想要讓心安定,也選擇了不自由。陳忠良則成了小三,隱藏自己的真實性向,與有婦之夫展開了婚外情,只為了彌補自己的空虛,也選擇了不自由。王心仁在政治上打滾,被媒體追逐,一樣不自由。

就在這時候,畫龍點睛的許神龍舉辦了一場婚禮,看著三人起起落落,情愛糾葛。兩個男生的婚禮,似乎像大時代宣布,不管時代怎麼演變,人還是會靠雙手找到自由角落的一隅,盡力的大口呼吸,而且:沒有什麼過不去的。

林美寶跟陳忠良聯絡了,兩段婚外情、兩個不自由的人,就像照著鏡子一般,陳忠良終於選擇了自由,林美寶呢?承諾的逃離,最終也選擇了自由。

整部電影,就在這樣的情況畫下了句點。述說著,沒有一個人是自由的,導演強烈的手法用突破大時代,卻被困在自我生命的軌道,討論著每個人最想要的「自由」,卻用「命運」、「環境」把所有的事情都框住了。

在最後,電影字幕往上走的那一刻,走出電影院的你,在身邊的每一段關係中,自由嗎?

圖片來源:http://4fun.tw/nwS7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料理鼠王 Ratatouille (V)

Google+ 留言框整合入 Blogger,看 Google 社群網戰新策略

數學不好?其實這大多都是國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