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網路社群

再見,無名小站。(已重發)

Image
前幾天,Yahoo!奇摩終於把無名小站以及部落格關閉的消息公告了,將在 2013 年 12 月 26 日起終止服務,並且自 9 月 2 日開始提供搬家,而使用搬家以及備份功能之後,就不能夠針對無名帳號地內的服務再行新增或修改了。旋即,網路出現許多針對無名、奇摩部落格搬家的文章,讓我不由自主地回顧了一下自己經營部落格的歷史。 我已經忘記台灣最早出現的 Blog 服務是什麼,但是無名可以說是當年最成功的部落格服務,但其實無名小站是靠相簿功能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數位相機開始普及後,網路放圖給大家分享蔚為顯學,交大的幾個學生利用技術以及學校的空間開始了一段奇幻旅程。隨著相簿的成形,開始有了「部落格」這個名詞,當年早期競爭對手有 PChome 個人新聞台 ( 2007 年整併 PChome 部落格而成 )、 yam 天空部落 ( 2006 年網路數碼併購蕃薯藤後改名 )還有 Pixnet 痞客邦 ( 2007 年由城邦增資入主 ),之後中華電信浩浩蕩蕩踏入 Web 2.0 的代表作 Xuite ,我更是第一代的使用者。隨著早期的使用者紛紛進行功能整合、經營權易主的情況,無名也因為離開學校資源後,股市聞人 賈文中挹注資金 ,隨後以 7 億台幣的價格風光的嫁入台灣最大的入口網站 Yahoo!奇摩 ,然在 Facebook 、 Google+ 、 Twitter 強敵環伺的形況下,Blog 相形式微。 當年我總是有反骨的性格,不想要選擇熱門的 Blog 平台,剛好 Xuite 剛開始上線開放測試,我也順勢申請了第一個 Blog 平台,就放在 Xuite 之上,當時候寫部落格並沒有想太多,就想說是一個可以打打字抒發自己心情的地方,所以就這樣漸漸地開始培養了自己在網路上分享的習慣。 過了一年,發現使用者聚集的地方才是真正網路社群存在的地方, Xuite 的使用者持續沒有辦法成長,加上 Xuite 的功能使用上的確較其他的平台繁複,可能是因為整合太多其他的功能,一點都不直觀的使用者介面,相較於無名小站使用上的便利,最後我還是投靠了無名小站。 記得剛到無名小站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好友」這一項功能,形成了一個虛擬的社會網絡,這個網絡裡面你可以發送只有好友看得到的訊息,你可以跟好友在留言板上互留悄悄話,你可以跟好友分享自己想要分享的照片,無名小站那年代就跟現在的 ...

Google+ 留言框整合入 Blogger,看 Google 社群網戰新策略

Image
今日我把 Blog 的留言框轉換為 Google+ 整合的界面,其實在轉換的時候很掙扎,因為如果轉換之後要留言的使用者需要擁有 Google+ 的賬號,才能夠在部落格中留言。但是看到許多整合過後的 Blog ,經過一個月的考慮,我仍然選擇去更新為新的 Google+ 留言框。 不過從 Google+ 逐漸整合入 Google 各項服務之中,可以看到未來網路發展的方向將會有所不同。讓我們先回顧這幾年來 Web 1.0、Web 2.0、社群網站的情況。 網際網路開放屆滿 20 週年的日子中,網路的世界也經歷了幾個世代的不同轉移。從一開始的單向給予資訊的 Web 1.0 最出名的就是 Yahoo!奇摩的成功模式,當年台灣還有蕃薯藤、PChome等搜尋引擎,以及各種提供資訊服務的媒體,旨在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功能,讓每個人可以獲得最新的資訊,同時網站也因為這樣可以出售廣告來未來賺取更高的獲利,這時候的網路大家要拼的是流量以及市占率,當流量持續不斷的衝高代表越多人瀏覽這個網站,當然網路的主要盈利模式「廣告」中的出資者廣告主也有更大的興趣投入相對龐大的資金。 隨後,因為網路頻寬的持續擴充以及對於網路的使用逐漸成熟,Web 2.0 於焉誕生。相較於 Web 1.0 的模式,Web 2.0 強調內容提供者由單一的網站架構者,變成了每一個網路使用者,原先我們習慣使用「留言板」、「討論區」與站長互動的模式,變成每個人都可以透過 Blog、相簿、論壇自己成為內容提供者(以往的站長)角色,所有的內容來自於自己,所有的互動也跟自己產生了關聯,逐漸大家開始追求分享自己點滴,不論是生活、知識、體驗等等的各層面,網路正是從質轉入「量」的環節。 2004 年一個網站再度改變了網路的遊戲規則。網路正式進入大量分享的時代,facebook 為社群時代打出了第一槍,隨後 twitter 2006 年更為此奠基。那時候的網路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內容的提供者,而是成為了生活的一份子。facebook 與 twitter 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不要求你上傳文章的長度,即使只是微小的事情,依然可以成為你分享的一環,而且「訂閱(subscribe)」這個功能,把你與大家都連起來了,社群時代正式劃下序曲。 回過頭來,網路巨擘 Google 在 Web 1.0 成為搜尋引擎的龍頭、Web 2.0 透...

關鍵字廣告崛起,請上Yahoo!...

Image
美國網路產業最近有一個很夯的話題就是微軟決定不玩了,取消進行兩三個月對雅虎的併購案,但是我這篇不是要打這個主題,畢竟我的看法沒有改變,而且這個主題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Google一下,會看到很多不同的評論,但是這半年來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在我們生活發展,卻跟這裡面所提到的公司Yahoo!有關係。 如果大家看電視沒有習慣在廣告轉台,如果大家走在路上會去關心公車車體廣告的話,會發現最近這半年來有一個很特別的廣告標語,請上Yahoo搜尋「XXX」,今天我看電視的時候看到廣告連網路人力派遣業獨霸一方的 104人力銀行 都在電視廣告上面打上了請上網搜尋「104」,其實這是這兩年大力推廣的 「關鍵字廣告」 ,主要是透過企業跟搜尋引擎購買自己企業的關鍵字,然後讓別人在搜尋的時候可以把自己想要出現的搜尋結果放最上面的一種方式,這不是web2.0獨特的產物,因為web1.0的時代就已經有這種行銷模式,但是直到最近才開始擴大。 記得我剛開始接觸網路時候是Netscape的時代,台灣主要的搜尋引擎有很多品牌除了線在還在市面上的奇摩(現為雅虎奇摩)、蕃薯藤(現為Yam天空)以外還有夢想家媒體、酷塞等網站,搜尋引擎一直都是網路上重要的網站之一,也是流量的指標,但是近幾年Google崛起、網路普及後,網路搜尋引擎呈現戰國七雄的局面,才真的受到大家的關注,目前主要的四個搜尋引擎品牌以美國來說就是Google、Yahoo、MSN(Live)、AOL,在台灣的話大概是Google、Yahoo、PChome、Yam天空、MSN(Live),但是掌握核心技術的就是Google、Yahoo和Microsoft這三強了。 講了一段歷史到現況的發展,大家一定會很熟悉一個網路常用的話語,不知道的話去 Google一下 ,Google儼然已經成為了搜尋、找資料的代名詞(動詞),但是台灣的廣告只要是做關鍵字的採用的圖片樣板大部分都是Yahoo網站上那個感覺,不知道是因為故意要使用Yaho的搜尋引擎?還是真的只有跟Yahoo買廣告?但我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關鍵字廣告是說請上Google搜尋「XXX」。 Google號稱網路世界的霸主,擁有超過一半的搜尋引擎市佔率,卻在台灣的關鍵字廣告上缺席,這一點看起來是十分不合理的,所以我特別嚐試了幾個看起來很特別的關鍵廣告,例如「小巢」、「睫毛雨衣」等,來看這些關鍵字是不是真的在Go...

免費網路服務行銷:差別取價的魔力

Image
昨天在逛FunP的時候看到一篇還蠻好玩的文章 《長尾》接下來是《免費》 ,長尾理論的作者有將要發表他個人最新的市場觀察「免費」的價值,看了一下勞虎的評論,發現這個理論其實大致上用了很多經濟學的論點,所以我就開始思考,究竟免費服務的定義可適用的範圍多廣,不過認真的想想,好像只有在網路發達的年代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大家想要知道作者的理論是什麼,還有勞虎先生的評斷,可以點選文章的連結進去看。接下來開始來看看網路產業的免費服務到差別取價。 上面是經濟學原理剛開始一定會交的一個線圖,也是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經濟直覺,就是 供需理論 ,而在供給曲線(supply curve)和需求曲線(demand curve)的交點就是市場的均衡點(equilibrium),透過均衡點我們決定了交易的數量以及市場價格,這也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經濟學運作。 需求曲線是透過每個使用對商品不同的願付價格(willing to pay),因為大家的偏好不同,對商品的感覺需求也不一樣,所以就會有不同的願付價格,例如一個大老闆要去美國開會,跟一個普通要去美國旅行的遊客來說,他們對最後一張機票的願意給出的價格就會不同,自然就會有不同的願付價格,大家可以發現,不同的願付價格就讓需求曲線呈現左上到右下斜線,而供給曲線在 邊際成本 遞增的情況之下,生產者提供的價格也會隨著產量增加而提高,呈現左下到右上的斜線,就這樣構成了兩條生活中常面對的曲線。 但是因為 每個生產者跟消費者不可能完全被區分出來,所以最後定價的方式並不會因為生產者跟消費者有所不同而取不同的價格,整個市場只會有一個價格,達成一個均衡產量 ,這時候均衡價格必然會低於一些願付者的願付價格,例如上述案例中,我們不可能分出每個使用者對機票的急切需求性,所以只能夠訂在一個價格之上,如果老闆願付價格是一張5萬,但是最後市場價格是一張3萬,則差距的2萬就是所謂的消費者剩餘(comsumer surplus),另一種說法就是對消費者產生的福利。 另外一個部份就是廠商的層面,透過同樣的方式我們可以知道有生產者剩餘,因為市場價格可能比某些廠商訂出來的價格還要高,這時候多拿到的部份就市場的生產者剩餘(producer surplus),例如某些航空公司願意提供一張機票的價格約2.5萬元,但是市場的價格是3萬元,則多出來的5000元就是生產者剩餘,對生產者也是一種福利...

無形之間的量身訂做創造營收

Image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量身訂做的經驗,以往我們都覺得量身訂做比較貴,所以我們不會任意的選擇要求任何一家廠商要能夠量身訂做,而 量身訂做比較貴的原因是因為量身訂做的成本較高,因為沒有辦法產品大規模生產(量產)的情況之下,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會跟平均成本(average cost)一樣,所以規模經濟便沒有辦法發生。 所以在市面上我們看的東西只要打著「限量」、「只此一件」`「純手工」就能夠提升他們的附加價值,但是大部份除了因為成本高以外,另外一方面是這些字眼帶有的魔力。 從日常生活中的消費跟定價模式來看,「量身訂做」後面挾著價值「獨一無二」,就這樣的感覺讓我們發現我們的產品跟別人不同,所以我們願意付較高的價錢,從經濟學的觀點來說就是這樣產品帶給我們的效益較高,當然我們願意付出的價格也會比較高,廠商抓住了人性在這一部分的特性,就可以把這個商品的價格定價提高。這是以前商業運作的模式,但是最近看起來, 量身訂做已經變成了一種產品的附屬品,一種產品的行銷模式。 從以前的ICQ時代,之後漸漸被Yahoo!即時通、MSN取代,後來有SKYPE網路電話的出現,網路通訊的軟體不斷的推陳出新,對於網路通訊來說營利模式一直都是我非常懷疑的地方,往往都只有附加的廣告效益存在,針對網路的廣告效益,當然流量跟會員人數都很重要,但是在中國的即時通訊軟體來說,可能有人不知道MSN、即時通,但是幾乎有用網路的人都會知道 QQ(騰訊) 。這月份的HBR(哈佛商業評論)專題裡面有介紹新興市場的本土公司表現比跨國公司還好的案例,中國部份騰訊是其中的一家。 今年三月中QQ的會員數突破一億,遠超過Facebook的6800萬,2007年營收成長36.4% ,從目前社群網站發展漸趨成熟的情況來說,能夠有這麼高度的成長,是相當程度的正面。 QQ即時通訊軟體推出時不僅僅只有即時通訊的功能,另外也提供使用者自訂自己的使用者圖像,提供多種素材給予使用者,而且這個圖像代表著使用者個人,可以自己量身自己訂做 ,當時MSN、即時通都還沒有提供使用者設計自己的形象的功能,現在Yahoo!已經推出,但是MSN似乎還沒有。 全球網路業股價最高的公司Google,之前推出了個人化首頁的服務:iGoogle。去年還特地在極盡簡單的搜尋首頁右上角放上iGoogle的廣告,希望大機都能夠使用iGoogle來自訂化自己的首頁,這個行...

微軟併購雅虎,Google有什麼好睡不著的?

Image
這個話題已經吵很久了,第一波的收購消息已經在前幾天Yahoo!正式回絕之後,宣告落幕。但是我不是要討論併購會成功或失敗,現在大部分的評論都還是認為Yahoo!如果要嫁,丈夫還是Microsoft為第一名,我能力目前還沒有辦法看出真的假的,但是大家都這樣說,那就參考看看。 但是這次我們來看三個公司,分別是Microsoft、Yahoo!和Google。 1. Microsoft ( MSN ) 我想只要家中有電腦的大部分都會知道微軟(Microsoft)這個公司,微軟在跟IBM合作推出DOS系統之後,直到現在一直都是 作業系統(OS) 的霸主,能刮過半的市場佔有率,雖然近年來 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 軟體 LINUX 有漸漸瓜分市場的傾向,但是就使用習慣的改變仍然緩慢的情況之下,Windows系列還是會獨占鰲頭。但是也因為獨霸的局面,讓Microsfot跟當年的SONY一樣呈現慢半拍的局面,Web1.0末期才推出自己的入口網站(MSN),最近好像已經要改版 Live.com 主打搜尋引擎,但是這項技術已經遠遠落後現在主要市場佔有率的Google了,但 我認為網路從來都不是Microsoft的主要收入來源,推出網路服務網站也只是告訴別人這個獲利模式我也要沾到邊,就目前的營收來看,賣軟體才是Microsoft才是最主要的營利模式。 2. Yahoo! 楊致遠(Jerry Yang) 和 David Filo 共同創辦的網路服務供應商,從入口網站和收尋引擎開始起家,在1990年代網路服務剛興起的時候橫掃千軍,幾乎搜尋引擎的代名詞就是Yahoo!,不過 隨著末期Google異軍突起,反而成為了搜尋引擎的弱勢,但是在多元化的網路服務上面仍然具有一定的主導地位,尤其是在亞洲地區的商業服務之中,台灣併購奇摩站之後一直都是台灣最主要的商業網路服務供應商,台灣、日本是目前全世界少數沒有被其他網站攻破服務的市場 (其他地區拍賣部分已經輸給 eBaY ),但是近年來因為受到Google的衝擊反而造成股價連連下跌,2007找回創辦人楊致遠回鍋執行長,仍然無法挽回弱勢的局面。 3. Google 這家公司說真的不知道該如何介紹1999年創立,2004年NASDAQ掛牌之後,大概是我看得到飆最快的股票,從一百多飆到天價七百多,目前還是維持在五百美元以上,看起來是最有潛力的網路產業。...

BlogBlind引出言論自由假議題(V)

Image
上週五BlogBlind急速關站之後,網路言論自由的議題便不斷的發燒,在FunP等推文網站之中,只要打入BlogBlind馬上可以找出近百篇的文章,主要的問題都在討論:人身攻擊、言論自由、幽默感等。但是我認為這些討論議題都是在模糊焦點,因為 這些問題不應該單單用一個案例來討論,這些問題是社會上普遍的話題 ,如果我們不斷的執著在一個網站所帶動的影響,難免失去實際的意義,畢竟就算一個網站關了,還有千千萬萬個網站在其他地方運作,或許他們只是小眾,卻也一樣做同樣的事情,那為什麼就不會有人跳出來說話呢? 拿最明顯的PTT例子來說明好了,因為鄉民過於廣大,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自己去註冊帳號進入網站看看。裡面很多的版,其實永遠保持在上百甚至上千人的線上瀏覽人數,不是單天瀏覽,是每一秒的流覽人次就高達千人,論及這種攻擊的殺傷力,就散佈的程度來說應該比BlogBlind多出十幾倍、甚至千倍萬倍吧!那為什麼沒有人決定要串連控告台大電機系呢?沒有人覺得PTT應該要把這些充滿攻擊的版全部關閉呢?其實要論及PTT所造成的新聞頭條其實很多,但難道就沒有人去抗議其中的人身攻擊嗎?還是因為台大電機系比較能夠承受壓力呢?我個人認為不是這樣的。 或許拿PTT來當對照組太過強烈了,但是其中有一個很直得討論的問題:究竟網路的匿名度與言論自由的界限為何?我個人認為從BlogBlind這次引發的事件來看, 是有兩套標準的,端看當事者的認定 。就如我之前所言,如果今天我們大家都認為這個版就是拿來做人身攻擊的,人身攻擊的話語自然就地合法,大家便會轉換一個心情去看待-那些講話的人都是開玩笑、不理性等-所以自然沒有人會太過於在意,既然沒有人會太過當真,所以當然就沒有必要大動肝火去對此生氣。另外一個部份在於,只要這個是小眾的網站就沒有關係,因為反正這些批評的話語不會因為這樣流出去,還是曝光不不夠,說不定連當事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被攻擊了,當然也就不會有互相攻訐或者發動反制的行為。只要符合上述兩個前提中的一種,其實就已經可以通過網路言論自由的考驗。 然這種情況就符合了,其實 現在大家所標舉的言論自由,其實都是太流過於主觀 ,總是以自己認知的方式去解釋問題,畢竟如果傷害到自己當然會有極大的反應,如果沒有傷害到自己,就認為自己有十足的幽默感一笑置之。而認為那些回應、標籤(Tag)應該是要具體建議的部落客們,可能是屬於前者,...

從BlogBlind看網路容忍力 (#14)

Image
這兩天網路上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BlogBlind在30的小時之內開了又關,我很有幸看過這個網站的出現,可是當我今天想要再去一飽眼福的時候,卻發現 已經關了 ,排除那些還沒上傳就已經胎死腹中的網站,BlogBlind可能真的是台灣最短命的網站了。 先來看看BlogBlind再做些什麼,就我的觀念來說他就僅僅只是一個提供平台的服務,就類似大部分的Web2.0模式一樣,提供一個平台給大家發表意見,可能是像是大陸很火的論壇類型之類的。主要的服務宗旨就在於-「 點爆你的宿敵! 」。操作模式很簡單就是每個網友可以進去以匿名的方式把自己想要推的BLOG網址輸入,之後可以任意新增標籤(Tag),其他網友可以不斷的使用點擊(Click)的方式,點擊數多名次就會不斷的往上升,不過這些標籤都是一些很不討人喜歡的話語,所以後來才會遭到許多知名部落客的圍剿,最後走想關站一途。值得一提的是我最後看到排名第一的部落格是mr6大大的,不過Tag也是極其難聽啦! 不過我的專長不是產業行銷,所以我也沒有打算說這個發展模式有多適合創投來投資或者有多少未來前景,但是從這個網站出現短短的不到一天的反應可以看出一些好玩的事情。 我不曉得站長成立這個網站原本的初衷是什麼?但因為是匿名發表評論,才過一天而已,在站上已經累積了為數不少的不堪的人身攻擊和沒有根據的謾罵。許多在部落格觀察裡排名前面的部落格都名列其中,本站也是其中苦主之一。 這些匿名的網友應該都罵的很爽,聽說昨晚剛開站時還一度被塞爆了,站長也相當得意,大概覺得自己成功的營造了一個讓大家洩憤的空間,而且還充份發揮了Web2.0的精神--全民一起罵。完全沒有想過這些被罵的部落客心中有何感受? 節錄自http://www.dearjohn.idv.tw/ Chubacca Says: November 21st, 2007 at 3:46 pm 給站長兩個誠心的建議: 1. 重新考量一下「把所有不堪入目的字眼‥‥」這樣的用詞可能帶來的結果。 2. 拿掉tag功能,反正那些也已經不是tag了。 這些反彈聲浪,我總覺得有點過度偏激了一點,畢竟 這個平台不是以毀滅BLOG為目的,而是提供大家另外一個發聲的管道 ,如果拿掉那些大家分享的Tag,那這個網站就不好玩了,BlogBlind之所以珍貴就在大家那種不吐不快的精神,雖然是匿名的網路,不過看到...